期货交易自动化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5|回复: 0

掌握市场波动的真谛,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自身的利益?| 金十财富故事第10期-市场参考-金十数据

[复制链接] |主动推送

285万

主题

285万

帖子

85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553710
发表于 2022-9-11 09: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点击收听《金融心理学》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html5视频。
30分钟带你领略百样人生。你好,欢迎收听金十财富故事,我是主播王蕤。本期为你解读的是《金融心理学》,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38万字,我会用25分钟左右的时间来讲述书中的精髓:股市的价格变化,除了受到市场、政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广大投资者的心态影响,这点尤为重要。



在讲解这本书之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假设有人承诺你只要购买一种理财产品,每90天的收益率就有50%,也就是说你投资一万元现金,还不用一个季度的时间,本息加起来就有一万五千元。这听起来是不是特别让人心动,你想尝试吗?
如此诱人的回报,其实是1920年,一个名叫查尔斯的年轻人承诺给大家的,而且是美元哦。当时查尔斯发现在欧洲买邮政礼券,拿到美国卖,可以赚到5倍差价,也就是500%的利润。于是,他对外宣称自己已经在欧洲购买了大量邮政礼券,并聘请了专人处理此事,以此作为噱头吸引人们投资。但事实上这项计划行不通,因为欧洲每年发行的邮政礼券是限额的,而且查尔斯压根也没有想靠这个赚钱,他完全是想空手套白狼。因为消息传开后,大量的资金涌进他的证券交易中心,到了那年7月份,查尔斯一周就能收到100万美元。其实,查尔斯走的是传销路线,因为那些早期投资者的收益并不是来自成功的商业投资,而是来自新加入者的本金。如果一直有人加入,这就能一直运转下去。当然,后面骗局终于被人揭发,等待查尔斯的是坐牢蹲监狱。刚才说的这个故事是金融史上有名的庞氏骗局,它充分地利用了人们贪婪的本性,永不知足的心态。
其实,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市场上一年收益率达到10%的理财产品,风险都非常高。比如,这两年频频暴雷的P2P平台,那些化为泡沫的数字货币,让很多人血本无归,妻离子散,其中就包括了不少高知分子,归根结底也是人的贪念在作祟,这在股市中同样常见。其实,股民的心理对股市价格的波动影响很大。《金融心理学》这本书就是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了各种投资行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相关分析,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具有实用价值的结论。
书的作者名叫拉斯·特维德,他是一位美国人,曾经在金融领域工作十多年,做过交易员、基金经理以及投资银行家。他在20世纪90年代后投身电信与软件行业,创办了好几家高科技公司。同时,他也是一位畅销书作家,除了本书,他写的《逃不开的经济周期》这本书也一度引起热议,获得好评如潮。
介绍完作者情况和基本情况,那么下面我就从三个部分为你来详细讲述书中内容。
第一个重点是:你需要了解的四项金融市场基本原理。
第二个重点是:为什么一般牛市的成交量大于熊市的成交量?
第三个重点是:投资者应该采用哪些交易策略,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自身的利益?
第一部分
让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重点内容:你需要了解的四项金融市场基本原理。
书中提到金融市场有四项基本原理,分别是:市场走在前面、市场是非理性的、混沌支配以及技术图形的自我实现。
我们先来说说第一项基本原理:市场走在前面。这怎么理解呢?证券投机商科斯托兰尼曾经说过:每天的股市交易结束后,人们往往会事后诸葛亮,绞尽脑汁为当天的股市变化找理由,比如看看新闻事件,然后无奈地分析这些事件对股市造成的影响,但事实上股市早就对此作出了反应。换句话说,股市往往可以提前反映经济发展的趋势。
1910年,美国证券经纪商巴布森率先提出“股市是经济市场的晴雨表”。他的假设针对的是宏观经济,他认为如果把所有公司的股价变化汇集在一起观察,就能准确地预测经济的大体发展趋势。1929年美国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华尔街大崩盘,而在崩盘的前两年,巴布森就根据经济晴雨表,判断出股市前景不容乐观,并建议大家卖出股票。可惜的是没人相信他,因为那个阶段股市一直飙升,很多权威经济学家,甚至那时的美国总统胡佛都认为股市会一直保持上涨。人们还因此嘲笑巴布森的迂腐,然而迎接大家的是长达好几年的经济大萧条,工厂倒闭,许多人失去了经济来源,到处流浪。也因为这次预测,巴布森的经济晴雨表名声大噪。
但是经过后期的考证,人们发现有时候市场的表现与经济的发展趋势截然不同,因为市场是非理性的。这也是我们要讲的金融市场的第二项基本原理。
1636年荷兰的郁金香事件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1559年,当郁金香第一次出现在欧洲时,就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并逐渐在上层社会流行开来。荷兰的贵族都竞相花费不菲的价格订购郁金香,这成为一种公认的时尚。甚至到了1634年,荷兰的上层阶级认为,如果一个人的家里没有郁金香,那么他就毫无品味可言。
1636年,随着郁金香市场的狂热,资本开始流入这个市场。代理人和投机客也趁机从中大捞一笔。郁金香球茎期权交易也因此产生,而且保证金只要10%到20%。这让很多普通百姓为之疯狂,甚至不惜变卖家产,轰轰烈烈地投入其中。
市场需求的激增,让郁金香的价格节节攀升,最终成了天文数字。你能想象吗?当年有一种名为“总督”的稀有郁金香,一株的市价抵得上24车粮食、8头肥猪、4头奶牛、4桶啤酒、1000磅奶油和几吨的奶酪。据说有位酿酒师,心甘情愿为了3株郁金香卖掉自己的酒厂。
然而到了1636年的9月、10月,市场开始弥漫恐慌,郁金香的价格一落千丈。许多人都面临着一种可怕的事实:归还贷款的日期越来越近,而原本可以卖高价的郁金香却砸在了手里,无人问津。荷兰整个国家因此民不聊生、陷入了歇斯底里的状态,过了许多年,荷兰的经济才逐渐恢复过来。
其实,很多时候市场会因为人性的贪婪与恐惧,呈现出和经济发展不相同的态势。接下来,我们要说的是金融市场的第三项原理“混沌支配”。
混沌现象是指在一个确定的系统内,发生了没有规律、不可预测的行为现象。研究显示,经济系统也存在着混沌现象。作者在书中着重提到了混沌现象中的蝴蝶效应和分叉规律。
蝴蝶效应原本说的是一只待在亚马逊雨林的蝴蝶,某天多扇动了几下翅膀,就可能让美国的得克萨斯州在两周后产生一场龙卷风。其实,蝴蝶效应主要想表达的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动作,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反应。放在金融市场上就是说:某天,一位欧洲的老太太卖掉了一些国债,就有可能引发日本股市的崩盘。
分叉规律最早是澳大利亚生物学家罗伯特.梅发现的。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梅开发了一个数学模型,专门用来研究鱼群的数量增长情况。梅用一个参数描述鱼群的繁殖情况,他发现如果自己给的参数值比较小,这个模型就能计算出鱼群的大致增长情况,基本上在一个特定的生态平衡点上下徘徊,这是一个相对确定的结果。同时,梅也发现如果他把参考值设得比较大,那么鱼的数量就会不断地震荡,无法预估。
梅觉得这件事很有趣,就继续研究,他将鱼群的增长数量设置成所有可能的值。结果发现,当把增长数量设为最小值时,鱼群数量会自动消亡。当把数字越设越大时,到达某个值后,曲线就会突然分裂成两条。也就是说鱼的数量会在两个不同的平衡点上震荡,互不影响。这种现象就被称为“交叉”。当梅把增长的数值设置越大,计算结果就越难预测,平衡点会从两个变成四个、八个、十六个等等。
交叉规律同样适用于金融市场,这也解释了我们为什么无法长期正确地预测股市行情。
最后,我们来说金融市场的第四项基本原理:技术图形的自我实现。也就是说当今社会很多人喜欢用各种技术图形去分析股市行情,如果这些图形工具的预测结果刚好和市场行情相吻合,人们就会呼唤雀跃,认为这套分析工具很有用。其实,技术图形之所以会被广泛地运用,除了因为它能在某种程度上帮助大家理解市场,还因为人的心态在作祟。千万要记住,如果市场上所有人都用一模一样的分析工具,那么使用技术图形的结局就是自我毁灭。
这该怎么理解呢?你想象一下,假设现在市场上总共只有1000名投资者,其中900名投资者对股市的判断完全一致,因为他们都使用同一种技术图形分析工具。剩下的100名投资者想法不一,他们没用技术图形分析股市行情,全靠自己判断。如果这1000名投资者都在买进股票,股价就会一直高升。这时候,那900名投资者都在心里打了个小算盘,只要股票达到某个价位时,就选择卖出。因此当他们观察股市的技术图形,发现股价正在逼近自己的心价位时,就基本上不会去购买这只股票了,买进的人几乎都是那剩下的100名投资者。一旦股价达到预期,900个人就会同时卖出,股价受此影响,就会一落千丈。由于进场的人很少,所以其中不少人的成交价都会比自己预估的低很多。
等过段时间,股价又回升之后,基于之前的事件,那100名投资者对股价的预判已经和前面的900名投资者达成了共识,现在这1000个人都用同一套技术图形分析工具。于是,这1000个人都会在同一个时间点行动。但这次的情况却和上次不同,一方面当股票接近人们的心理价位时,没有人想买进了;另一方面,很多人为了保险起见,想早点溜走,就宁可少赚一点,提前挂单,因此这个预期价位永远也达不到,图形也就自我毁灭了。
我们再来总结一下,金融市场有四项基本原理,第一项原理是金融市场能提前反映经济趋势,巴布森先生提出的“股市是经济市场的晴雨表”很好地验证了这一点,晴雨表也经过了1929年华尔街大奔盘的考验;第二项原理是金融市场是非理性的,1636年爆发的荷兰郁金香事件正说明了人性的贪婪,会导致市场和经济发展趋势不相符合;第三项原理是确定性混沌理论适用于金融市场,当把参数值设置得很大之后,金融市场会出现多个平衡点,这种交叉现象也是股市无法长期准确预测的主要原因;第四项原理是技术图形的自我实现,当一种技术图形备受大众认可后,它将很快自我毁灭。人们又会寻找的新的技术图形,图形的自我实现与毁灭将会循环往复。
第二部分
说完了你需要了解的金融市场四项基本原理,我们再来说说为什么一般牛市的成交量大于熊市的成交量?
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先问你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面前现在有600个得了绝症的人,你有两套治疗方案可以选择。一是用A药物,它能救活200个人的生命;二是用B药物,它治愈所有人的概率是33.3%,一个也救不活的概率是66.6%。如果选择A,你就可以确定自己能救活多少人;如果选择B,你就要赌自己能救活多少人。调研显示,72%的人选择了A,也就是救活200个人。
第二个问题是:你面前依旧有600个患了绝症的人和两套治疗方案。如果你用方案A,肯定会造成400个人死亡;如果你用方案B,和刚才一样,治愈所有人的概率是33.3%,一个也救不活的概率是66.6%。这时,你会选择A还是B呢?调研显示,78%的人都选择了B,因为它代表着有机会救活所有人。
假如你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两个问题完全相同,只不过措辞不同。第一个问题的重点在于收益,也就是你能救活多少人?第二个问题的重点在于损失,也就是有多少人会因此死亡。其实,这两个问题是1981年,卡尼曼和特维斯基两位学者发起一项心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大众对收益和损失的态度完全不同,也就是说面对相同的既得利益和损失,人们更看重自己的所得,这被称为预期理论。
预期理论同样适用于金融市场。打个比方,你买了一只股票,结果它一直跌,这时候你会怎么办?如果不是急着用钱,相信你会和大部分人一样,赌自己买的股票之后会上涨,现阶段就不会卖出去。再打个比方,如果你买了一只股票,它的市价能让你盈利,这时候你就不会再赌了,你会把股票卖出去,获得收益。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牛市的成交量要明显多于熊市,因为牛市让你赚到钱的概率更大。
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继续深挖牛市和熊市的成交量问题。专家认为我们更愿意在股票亏损的时候,赌它会涨回来,是因为我们不想面对失败的现实,也不愿意承认自己之前犯错误了。毕竟亏损的股票一天没卖,就不能定下结论买亏了。因此,熊市的时候,很多人都按兵不动、停止交易。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风险厌恶”,人们普遍厌恶投资市场的风险。
而到了牛市,股票一直上涨,人们可以赚钱的时候,情况又大不一样了。大家希望别人觉得自己在股市里赚钱是因为头脑聪明、分析能力一流,而不是因为运气爆棚。研究表明,大多数人都很自负,他们认为自己的品德、优点都高于平均水准。
因此当牛市来临时,人们想通过频繁交易,不断地证明自己的能力。牛市交易量大也就不足为奇了,它源于人们的自信,这和熊市中大家不愿意止损、成交量长期低迷是一个道理。
我们来总结一下,熊市的成交量小于牛市,主要是因为人们害怕亏损、厌恶风险,因此股票下跌后,就一直盼望股票未来会上升,在此期间大多数人往往会按兵不动。而牛市到来后,人们通常会认为是自己投资有方,才赚到钱,因此频繁买卖,想要一次次地证明自己的理财水平。
那么,投资者应该采用哪些交易策略,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自身的利益呢?我们马上进入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
作者在书中主要提到了两种关键策略,分别是风险暴露策略和时机选择策略。我们先来说风险暴露策略,风险暴露是说你想象一下自己在这场交易中,最多会损失多少钱。比如,你买一只股票花了1万,如果全部亏空,你就要损失1万,当然这还没算上这笔钱放在银行的利息。
风险暴露策略其实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说我们在股票盈利时,可以分为多次,追加投资,但是追加的数量要依次减少,这种追加模式被称为“金字塔形”。它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投资模式。另一层含义是说我们在某只股票跌得很厉害时,往往会不断地买进这只股票,而且一次比一次买的多,每次都觉得自己在抄底。这种追加模式被称为“倒金字塔形”,其实这么做非常危险,稍不留神就可能让你赔个精光,甚至倾家荡产。
那么,人们为什么喜欢不断追投一只已经让自己亏损的股票呢?这就要牵涉到我们说的第二个策略“时机选择策略”,它是指在金融市场投资时,你应该完全不受过去盈亏的影响,纯粹根据自己对市场的认知,进行相关的买卖操作。
但事实上,大多数人在判断要不要去做某一件事情时,不仅会考虑自己做这件事
能得到的利益,也会考虑自己过去在这件事上付出的投资,比如过去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等等,这一类已经投入又不可挽回的资源就叫做“沉没成本”。
心理学家阿克斯和布鲁莫曾经做过一项实验,专门研究沉没成本对人们的影响。他们随机挑选一些人,这些人都打算购买俄亥俄大学剧院季票。但是他们买季票花的钱并不相同,有人花了15美元买了全票,有人只花了13美元,还有一些人仅仅支付了8美元。结果心理学家发现花钱越多的人,来看演出的次数就越多。
另外两位心理学家拉索和休梅克也做了相关实验。他们向人们抛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说:当你走到剧院准备看演出时,才发现自己弄丢门票了,这时候你会愿意再花30美元去看这场演出吗?38%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接着,他们又问了一个相似的问题:如果你走到剧院准备买票时,发现自己丢了30美元,你还会愿意花上30美元看这场演出吗?这次只有17%的人表示会。
其实,无论你是弄丢了一张30元的门票还是丢了30元的现金,本质上都是损失了 30美元。但是很多人觉得二者不同,因此曾经买过门票的人更愿意花钱继续购买门票,这种沉没成本谬论在金融市场上特别常见。当人们购买的股票亏损后,他们就会不断追加金额继续购买,试图降低平均成本,再降再买,如此反复,极有可能让自己全部套牢。这是一种相当危险的投资行为。
作者认为如果你不想陷入沉默成本的陷阱,最好的方式就是每天问自己:如果我手里没有这只股票、这只债券,我今天还会买它吗?假如你的答案是否定的,及时卖掉反而是更好的选择。
我们来总结一下,投资者在市场上可以采用风险暴露策略和时机选择策略,这能帮助大家有效地规避风险,理性投资。风险暴露策略建议你在股票上涨时,分批购买,并逐渐减少购买数量。同时,希望你在股票下跌时不要抄底买入,这样风险太大,因为谁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真正的价格底部;时机选择策略则建议你不要受沉没成本的心理影响,购买股票时应该根据当下的判断,而不是受过去行为的干扰。
总结
我们来总结一下。
首先,金融市场有四项基本原理,分别是:金融市场能提前反映出经济发展的趋势,很多时候人们会习惯在一天的股市结束后,通过各种新闻报道反推股市涨跌的原因,其实这只是事后诸葛亮,要知道市场本身可以率先反映经济发展趋势;金融市场是非理性的,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金融市场。人的本性充满了贪恋,经常会为了满足一己之私,做出很多疯狂的、不可理喻的事情,这也让金融市场呈现了非理性的一面;金融市场服从混沌规律,会出现蝴蝶效应和交叉现象,当市场金额达到一定值后,就会分叉出多个平衡点,因此我们无法长期预测股市。如果有人和你说他能准确判断股市行情,让你交个学费拜师学艺,基本可以判定这人就是个骗子了;技术图形在准确预测金融市场的趋势后,由于被大多数人认可和使用后,很快又会自我毁灭,新的技术图形又会出现,如此循环往复。
接着,熊市的成交量之所以小于牛市,是因为人们担心损失、厌恶风险。因此人们在熊市发现股价下跌后,如果不是急于用钱,一般不会卖出,这样整体的成交量就会下降。回想一下,当你买了一只股票,亏了不少钱,你会很快地卖出吗?正常情况下,你会一直期待股票上涨,价格合适了才卖出去。而人们一旦在牛市赚到钱,就会觉得自己投资水平一流,眼光独到,乐于频繁买卖,证明自己的理财水平。
最后,我们提到了投资者在金融市场可以参考两个策略,一个策略是风险暴露策略,也就说当你买一只股票盈利时,你可以分批追加投资,但每次投资的数量要逐步减少;而当股票亏损时,你千万不要盲目地追加投资。另一个策略是时机选择策略,也就是说我们所有的买卖交易都要根据自己当前对市场的认知,而不是被过去的投资盈亏所影响,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保证理性投资。
关于作者
拉斯·特维德,美国人,曾经在金融领域工作十多年,做过交易员、基金经理以及投资银行家。他在20世纪90年代后投身电信与软件行业,创办了好几家高科技公司。同时,他也是一位畅销书作家,除了本书,他写的《逃不开的经济周期》这本书也一度引起热议,获得好评如潮。
关于本书
大众普遍意识到人的心理因素会对股价波动产生影响,基于这个认知,《金融心理学》深刻剖析了广大股民在牛市、熊市、趋势市等不同阶段的真实心理变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相关的技术研究,得到了让人振奋又具有使用价值的成果。这本书适合每一位股民、金融分析者和银行家阅读,它能让你更科学理性地面对投资。
今天的《金融心理学》让你收获到了什么呢?欢迎把你的感想或者对我们新栏目的建议踊跃分享到下方评论区。倾听财富之声,我们下期故事见。想了解新栏目更多的书籍或反馈建议的,扫描下方二维码告诉小编我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期货交易自动化论坛

GMT+8, 2024-12-13 05:47 , Processed in 0.120576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