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矿工?
“挖矿”是个比喻,我们都知道比特币采用了PoW共识机制,要验证区块就要靠哈希计算,也就是按照既定的算法不断地“碰撞”,得出正解,这个验证过程就是挖矿。而给与完成这个过程的奖励,就是比特币。以太坊、莱特币等的挖矿原理,本质上也是一样的。
挖矿既然是计算,自然就需要能够进行高速计算的机器,早期比特币容易挖的时候,靠着个人电脑的CPU就能够轻易地挖到。2010年左右,人们发现用GPU挖矿更加高效,就慢慢放弃CPU挖矿了。后来,又有了FGP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挖矿。
2013年,ASIC挖矿诞生,把SHA256算法直接固化到挖矿专用芯片上,引发了算力的一次巨大飞跃。自此,专门用于比特币挖矿的计算机诞生。
此后,又发展出了像迅雷的“玩客云”那样的硬件挖矿,以及Fcoin的“交易即挖矿”等模式,但这与最初的比特币挖矿已经有所不同。现在提到区块链挖矿,一般还是在说依靠算力,争夺记账权的挖矿方式。
而进行比特币挖矿的人,就是“矿工”。他们的产出,就是比特币、莱特币等数字货币,而区块链要完成各种记账任务,就必须依靠矿工不停地在这条链上挖,不断地延长这条链。如果矿工都停止挖矿,就相当于这条链不再发展了。
早期个人能轻易挖到矿,但是后来加入的人越来越多,挖到矿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小,于是一部分矿工就买来很多台矿机,建立自己的矿场,集合多台矿机的算力,来争夺记账权。而后又发展出矿池,矿工将矿机算力托管给矿池,均分挖矿收益。
挖矿要考虑成本问题,这个成本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矿机成本。因为生产矿机,比特大陆这样的矿机生产商成为了区块链业界的“大鳄”,还建立、投资了矿池,号为“矿霸”。
第二个成本就是电力耗费。矿机挖矿就是在进行计算,而不停歇的高速计算,耗能极大。因此,全球的矿工们都在找廉价电力,例如我国西南有丰富的水电,就吸引了很多的矿场入驻,此外我国新疆,还有加拿大魁北克省、北欧的芬兰挪威乃至冰岛等,这些地方也有廉价且多余(运输电力到外地去成本高昂)的电力。某种程度上,矿工们促进了当地电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所以,就像不是任何地方都能开采煤矿、金属矿一样,数字世界的挖矿,一样是要选地方的。
二、矿工界名人
比特币发展到现在,将将十年,矿工的组成成分倒是换了几茬。
第一个比特币矿工,大名鼎鼎,乃是比特币的发明者“中本聪”。2009年1月3日,中本聪在位于芬兰赫尔辛基的一台小型服务器上挖出了比特币的第一个区块——“创世区块”。在这个区块上,中本聪写下了一句颇具意味的话:
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
2009年1月3日,财政大臣正处于实施第二轮银行紧急援助的边缘。
这句话是当日英国《泰晤士报》的头版标题,既是记录当天的时间,也可以看作是对以银行为代表的世界金融体系的嘲讽。
第二个有名的矿工,也在比特币与区块链的历史上标记了一个重要的日子:Pizza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