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舆情事件概述
“来金牛岭这儿看看吧,这段盲道太奇葩了!”近日,一则海口市金牛岭前的一段奇葩盲道新闻,被国内多家媒体转载报道。引发网友热议和吐槽。
海口市海秀路金牛岭公园门前的过街天桥下。不到20米的距离,盲道围着过街天桥的桥墩绕了整整14个弯!不仅如此,两端的桥墩正好就在盲道边,如果有盲人想要通过这段盲道,必须碰两次头、绕14个弯才能完成,如果此时盲人还能站着的话。海口城建集团方面表示:“图纸就是这样设计的,我们只是按图施工。”人行道路足够宽,要是取直铺设的话,还能省了好几块砖呢。
二、舆情数据分析
从近3天的全网舆情热度的变化上看,“盲道”的话题在12月05日 09时达到了32.07的峰值;同比热度上升9%;热度变化上升0.54;全网信息量达到1414条。
在本周期内与盲道相关的全部信息中, 被提及频次最高的词语分别为盲道、海口和过街天桥。
通过对与盲道相关的信息进行分析后可看出,与其核心词盲道关联度最高的词语为盲人(34.82%)、海口(22.76%)和桥墩(21.21%)。
三、网友评论
有的网友在责问设计者和施工者。
微博网友“悭佬”:设计师原本想给审图师找点事做,但是审图的太懒了![doge]
腾讯新闻评论网友“摘星子命理师”:哎,等有一天设计制造者,眼也瞎,腿也瘫时,才知道生活在他们设计制造的城市有多艰难。
有的网友觉得盲道被乱停的车辆占用了。
微博网友“时光之里太遥远”:我们小区楼下的盲道全部被乱停了正常人走路都很辛苦 盲道又有什么意义 每次过路我都很想踹两脚那些乱停的车。
腾讯新闻评论网友“说者说也”:据我多年所见,盲道是用来停自行车和电动车的。
有的网友觉得没有盲人在走盲道,更多是象征意义和装饰作用。
微博网友“简--天涯”:说实话什么盲道不盲道,管他弯的还是直的,又有谁看到盲人一个人在走,就算直的盲人就能一条道走到底吗[抓狂][抓狂]
腾讯新闻评论网友“漩涡鱼™”:盲道在中国更像是一种道路的装饰,实际生活中我就没见过盲人用过,当然也不敢用。
四、引申拓展
中国是全世界盲人最多的国家,约有500万盲人,占全世界盲人口的18%。每年在中国约有45万人失明,如果允许目前的趋势继续保持不变,到2020年预期中国盲人将增加4倍。
世界卫生组织给的数据,2010年,中国盲人(blind)824.8万,低视力(low vision)6727.4万,视力残疾(visual impairment)是两者的总和7551.2万。按照这个势头,目前的盲人,估计可能超过1300万,也就是,每一百个人里面,就有一个盲人。
为什么这么多的盲人,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却很少见到呢?
之前的新闻报道有采访过盲人朋友,他们是这样回答的。
32岁的盲人范小君家住长春,以前拿着盲杖能顺利出行的他,现在很怕出门。“横跨盲道上的电线杆、斜拉线、广告灯箱成了‘无影杀手’,经常被划得满脸是血,每次都揪心的疼。”范小君说。气愤时,他给电力、城管、市政等部门打过电话,“可是各部门相互推诿,根本找不到地方说理。现在我宁愿走在机动车道边上,也不敢走盲道。”
生活在北京的陈国跃故事更惊心。一次,他参加完盲人图书馆的活动,出门发现盲道“消失”了。陈国跃在“断头”盲道边左右犹豫不前,试探良久,才迈出一步,就不幸被路过车辆撞断了13根肋骨。
对盲人而言,且不说运动的机动车、电动车、自行车,各种我们平常视若无物的物件都可以成为无法逾越的“拦路虎”:斜拉电线、水泥隔离带、绿化带、石块、报刊亭、公交车站牌、树池……
近30年来,我们的城市建设中没有忽视盲道。公开报道显示,北京市已拥有超过1600公里盲道设施、厦门市盲道总长度超461公里、无锡市区盲道总长度达400公里……
但有几条盲道真正能让盲人敢走?
我们就拿海南省人口最多设施最完备的省会海口市为例。海口市内部分路段上,原本为方便盲人行走的盲道却“机关重重”,造成盲人出行不仅不方便,反而会掉入种种陷阱的尴尬局面。
龙华路与玉沙路交叉路口,盲道突然中断,被护栏挡住。
海口市南沙路金盘派出所路口处,一家名为龙华世朋汽车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经常占用人行道和盲道,侵占了公共资源。
海口市大英山附近的一条盲道上停放着一辆车。
海口市内某地段设计不合理,机动车与人行道无明显分界,盲道中断。
海口市内某地段设计不合理,停放电动车宽度不够,占用盲道。
海口海秀东路17号农机大厦门口的自行车出租屋,如果开门营业,直接阻断盲道。
五、舆情点评
盲道的现状,表现出了国人对于盲人的态度,尽力却不尽心。几乎所有的盲道,都没有从盲人的角度来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只照着图纸办事,不理会周边环境和使用者需要。仅天涯论坛内部吐槽海口盲道设计不合理、不规范的贴文就有127个。从2004年至今,12年间,年年都有。
有的人会说,那既然盲道不合理,那就取消算了。
盲人道和人行道是一样的,不能因为用的人少了,就取消它。只要有一个盲人用到它,那么就是有用的。公共设施存在的必要与否不能简单地用大多数人的利益来衡量。
“这不是单纯依靠盲道长度就能够弥补的差距。”东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何志宁说,“让盲人敢于出行、安全出行、乐于出行,首先要从法律层面给予盲人和盲道足够的保障与规范。”
连接起一个“灰色世界”和绚烂世界的,除了用“道”,更少不了用“心”。疏开“道”,是给盲人们递上一支白手杖,更是排除社会文明的“盲点”;捧出“心”,才能让那个被忽略的平行世界真正在盲人生活中得到延伸。
栏目策划:天涯舆情中心 本期责编:马驰 微信公众号:tyyq2012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天涯舆情”
doge矿池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