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交易自动化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2|回复: 0

【《金融时报》年终专稿】回顾2004年金融信息化十大看点 - 金融行业 - ITPUB论坛-专业的IT技术社区

[复制链接] |主动推送

285万

主题

285万

帖子

85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553710
发表于 2022-9-11 11: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导读
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是各方参与者共同努力的结果,相信在2005,金融信息化将取得更大的进步。


编者的话
信息化建设是金融行业改革、开放和发展的重要支撑,所以,金融信息化建设的进展,受到金融业界、IT业界和其他有关方面相当广泛的关注。
我们对过去一年的金融信息化建设所做的这一番回顾,之所以叫“看点”,是因为这个概念的范围更广,适用性更强。“看点”可以是已经发生的大事,或者是取得的重大进展,但也可以是众人关注的焦点,而这些焦点具有发展成为大事和重大进展的可能。
在撰写和编辑这组稿子时,我们感到,当前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尤其是银行信息化建设,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这意味着,不但一些做法需要改变,而且观念也需要转变。银行家可以不是IT专家,但他一定要了解,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为金融业务的发展不断提供着广阔的空间,甚至可以说,是信息技术在引领银行业务进入全新的境界。IT业界人士也不应该只和金融机构的科技部门进行实质交流,而应该做好与银行家们直接、深入沟通的准备。2005年,我们在报道金融信息化建设时,将力求起到一种桥梁的作用。
金融信息化建设既是一个涉及到金融体系改革、业务创新、经营管理的改进、金融风险的防范以及先进信息技术应用的复杂体系,也是一个由政府管理部门、金融企业以及IT产业界共同参与的庞大的系统工程。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是各方参与者共同努力的结果。相信在新的一年,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将取得更大进步。
看点一
后数据大集中时代 银行信息化登高远眺
1999年9月1日,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办公会议决策实行本行全国数据大集中,没曾想,这一重大战略调整,竟然在我国银行界掀起了一场数据大集中的建设热潮,并高高地立起了一道银行信息化建设的分界岭,岭前是区域性业务信息化,岭后是全国集中式业务信息化。此后的几年,整个银行信息化都未曾离开过大集中这个主轴。
2004年也依然如故。但与往年不同的是,各商业银行都站在已建成或即将建成的大集中平台上,登高远眺,各自心中酝酿着日渐成熟的信息化蓝图……
IT战略规划成为重中之重
从前两年大规模的系统建设热潮中冷静下来以后,进入2004年,各银行不约而同地发现,大集中后银行信息化正从前期的粗放型、大规模投资建设,逐步转向项目建成后的集约化、精细化管理。他们发现,过去独立开发的多个系统之间相互不支持、信息割裂、信息不能共享,形成多个信息孤岛。如果不能在新的系统建设之初就做好全面的规划和设计,未来修修补补的工作将永无止息,信息系统也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为避免此一困境,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尽快制定银行整体化的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
2004年,各银行在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的同时,还开始采用ITIL及ITSM等标准,摸索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IT基础架构,希望尽快形成一套既能够适应技术发展要求,与国际技术发展趋势相吻合,又能够适应本银行业务发展和管理改革需要,并且能满足业务连续性计划和业务连续性管理要求的信息化技术体系,以此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应对加入WTO后带来的同业挑战。
面对改制、上市等种种严峻考验,建行在2004年从整体规划的角度就全行的科技发展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思考,并将这一年的信息化建设描述为“大规模战役”之前的准备。信息化整体规划力图对信息系统的应用体系架构、数据架构、技术体系等架构进行全面探索,并且在一些项目上有所推进。未来两年将是从规划到任务,从蓝图到实施的攻坚阶段,建行将集中解决怎么“打好仗”的问题。
基于整体业务发展战略和重组上市的要求,中行也启动了IT发展战略项目。此项目从中行的发展战略和业务需要出发,以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为着眼点,借鉴世界领先银行的“最佳实践”,结合IT建设的现状和实施能力,从应用架构、基础设施、安全架构和治理机制四个方面对中行IT的发展进行整体设计,为未来信息科技体系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和决策依据。
新一代综合业务系统风起云涌
数据大集中基本完成后,建立统一的业务应用平台,实现经营模式由以“账务”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条件已经成熟。由此,新一代综合业务系统的建设成为银行业2004年IT建设的重头戏。综合业务系统是银行的核心,是银行业务经营的基础,要适应世界金融环境的发展,提供稳健、灵活、安全、可靠的综合业务系统是银行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趋势。
继2003年底工行成功投产NOVA全功能银行系统、开国内第一个在集中系统平台上开发新一代综合信息应用系统的先河后,2004年5月,中信实业银行第三代综合业务系统总账部分正式上线,预计在2005年上半年,实现全国资产业务和客户信息系统的全面上线,下半年完成渠道整合与负债业务的全面上线,并且初步实现贷款审批、单证审批等中心的整合与上线。中信希望这套第三代综合业务系统,能够成为支持未来业务发展和管理变革的核心引擎。
光大银行也于2004年7月推出了全新的核心业务系统,覆盖现有的综合柜台业务系统、清算系统、阳光卡系统、个人
消费贷款系统的全部或部分功能,并以客户为中心建立统一集中式客户信息管理模块,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光大银行现有的32个电子化业务系统的数据,以后都将来源于该系统。该系统的设计,以有利于提升银行经营管理水平为基本出发点,通过参数和程序的自动控制,将进一步明确总行与分支行在行政管理、业务操作、风险控制中的不同角色,建立完善的柜员管理体系。
由于2006年我国金融业全面开放已经迫在眉睫,因此,核心业务系统更新换代已成为各银行信息化关注的热点焦点,预计在2005年,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将随着一些项目的实施而进一步升温。
让数据产生最大价值
从2004年起,各银行都相继推进和深入了从客户关系管理、商业智能,到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应用软件、平台软件系统方面的建设。他们认识到,在数据大集中之后,银行接下来要考虑的重点就是如何进一步利用数据,充分挖掘集中数据的最大价值。
2004年,工行为配合行内的改革和管理需要,在成本管理、绩效考核、价值管理方面开发了一系列新系统,还建立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并将这套系统和针对客户开展营销的工作结合起来。年内,工行还启动了全行的数据仓库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为行领导提供经营决策支持。
建行根据科技总体规划提出一组具有战役性质的项目群,包括渠道整合、客户信息、客户关系管理、企业内部资源计划、信贷流程管理、内容管理、数据交换池、信息总线、安全、网络、灾难备份等。2004年项目群已经基本完成了立项、采购工作,并已经下发到软件开发中心。同时还启动了数据仓库建设和资产负债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财务绩效管理和风险管理等四项应用主题的开发。
中信实业银行在2004年也提前启动了管理信息化、工作流程再造和数据仓库项目的建设,计划在2005年三个项目全面上线。伴随着系统的上线,中信在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营销宣传、网点转型,以及业务处理的专业化、规范化等方面的变化将愈加明显。
2004年各银行纷纷开展应用及管理系统的建构,表明银行信息化建设重点已由综合业务系统,逐步扩展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直接目标也由原来的提高业务处理效率,过渡到提高经营决策效率和综合管理水平。因此,建立起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风险和资产负债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决策分析等功能在内的强大的银行后台管理信息系统,将成为未来几年银行信息化的发展主旋律。
集中国金融信息化建设成果之大成的金融展,2004年特设银行展区,各大银行均在展会上倾力打造自有品牌,全面展示信息时代现代银行创新服务手段和业务模式。
系统整合是永恒的主题
近年来银行信息系统越建越复杂,越建越庞大。各银行在机型、系统平台、系统接口、数据标准等方面的不统一,造成各地分支机构的信息化差距较大,而且正在运行的很多系统相互独立,难以完成系统之间的动态交互和信息共享,与此同时,庞大系统运行维护的巨大开销,统一协调运作及高度集中管理的迫切需要,所有这一切,导致系统整合在银行业的呼声日高。
2004年,工行最大的科技工程要属南北两大数据中心的整合工程。该工程技术复杂,涉及整合迁移的信息系统数据量大,而工行几乎在没有给客户服务造成任何影响的情况下,依靠自身的科技力量,就完成了两个相距千公里的数据中心主机生产系统的整合,实现了南北两大数据中心生产、灾备格局的形成。灾备中心同时作为科技应用开发的测试验证中心,为工行持续发展科技攻关项目奠定了强有力的技术发展环境。
作为银行信息系统整合骨架的企业应用集成(EAI)技术,在2004年也为各银行所采纳。在建行所制定的IT应用体系架构中,提出要满足建设银行9大类71项业务能力,通过建立松耦合的应用体系结构来实现,其中信息总线是最核心部分。信息总线的建设包括了业务流程的集成、应用系统的集成和数据交换的标准,此中EAI大显身手。
    中信实业银行在2004年也进行了统一平台的整合建设,即以EAI为目标促进整个集团后台业务的整合。目前中信集中的核心业务系统、中信证券集中交易系统和保险、基金、信托等子公司的相关系统都已经集中到统一的数据中心。尽管系统按照监管部门分业经营要求实现了物理隔离,但后台是整合的,可以实现客户信息的共享和产品、服务的交叉销售,互联网、电话等渠道也都实现了集团内的统一。
综上所述,不断推进数据集中和应用整合,实现在数据集中处理和体系结构优化基础上高度的信息共享和灵活的应用开发,形成强大的金融创新能力,必将成为银行信息化建设未来的发展方向。
2004年,我国金融行业在支付清算体系和征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上,又取得突破性进展。
支付清算体系两项重要工作完成
2004年8月22日,上海银行率先签发了全国城市商业银行系统编号为00000001的银行汇票,这张银行汇票的开出,标志着城市商业银行系统银行汇票资金清算业务正式开通。长期以来,“异地通汇难”一直是制约全国百余家城市商业银行结算业务、困扰业务发展的“瓶颈”之一。城市商业银行汇票处理系统依托中国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为属地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实现跨区域资金清算开辟了一条高效、快速、安全、准确的资金清算信道。
11月8日,中央债券综合业务系统成功接入了中国人民银行大额支付系统,打通了与债券业务相关的资金实时清算渠道。债券系统接入支付系统后,结算成员的债券资金清算即可通过支付系统即时转账完成。债券系统成功接入支付系统,打通了债券交割与资金清算同步进行的渠道,顺利实现了券款对付结算,加快了资金清算速度,加强了债券过户与资金清算的实时监控,降低了债券结算风险,提高了债券交易结算效率。对于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券款对付结算将加快央行货币政策信息的传导速度。同时,券款对付结算的实现也将大大减少成员之间交易纠纷的产生。12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和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各自作为支付清算系统和债券托管结算系统的运营方,签署《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与中央债券综合业务系统联合运行协议》。这标志着中央债券综合业务系统成功接入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实现债券交易的券款对付清算后,两大系统正式联合、协调运行。随后,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陆续与中央结算公司签署协议,以便取得券款对付结算资格,并采用这一结算方式来办理债券资金的清算。专家预计,2005年6月底大额支付系统在全国推广到位后,券款对付清算将逐步推广,并最终占据银行业金融机构债券结算方式的主流地位。
2004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就明确提出,开通大额实时支付系统与债券市场的连接,完成大额实时支付系统与城市商业银行汇票处理中心等清算组织的连接,是2004年支付系统建设的两项最重要的工作。这两项任务顺利完成。
目前,人民银行正在加快大额支付系统在全国的推广进度,争取2005年6月实现大额支付系统覆盖全国的目标,同时争取2006年完成小额支付系统在全国的推广应用。
个人征信系统“扬帆启航”
2004年12月中旬,由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商业银行建设的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开始试运行,在北京、重庆、深圳、西安、南宁、绵阳、湖州等七城市,对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开通联网查询。
如果说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征信服务,只是个人征信市场的开拓性“试水”,那么,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试运行并在七城市开通联网查询,就标志着我国统一的个人征信系统已开始“扬帆启航”。
2004年,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快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保障了支付清算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通过建设现代化支付系统,我国将逐步形成一个以现代化支付系统为核心,商业银行行内系统为基础,各地同城票据交换系统并存的中国支付清算体系。
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是各商业银行的信用数据信息共享平台,主要采集和保存个人在商业银行的借还款、信用卡、担保等信用信息,以及相关的身份识别信息,并向商业银行提供个人信用信息联网查询服务,满足商业银行防范和管理信用风险的需求,同时服务于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试运行,是继全国企业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立后,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又一个重大进展。
按照人民银行有关工作规划,2005年年内将实现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在全国联网运行。届时,所有获得资格的商业银行和部分农村信用社将可以联网查询个人的信用信息,我国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的基本框架将“浮出水面”。
2004年,我国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尤其是网上银行等电子银行业务长足发展。到年底,有关网上银行业务的好消息接连传来,其中最让人兴奋的当属来自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的统计数字。
建设银行披露,截至去年10月31日,该行已全面、超额完成2004年的电子银行业务计划。建设银行网上银行个人客户数新增300万户,达到389万户,比上年底增长3.4倍。网上银行个人交易额1019亿元,比上年全年增长2.1倍。网上银行企业客户数新增39573户,达到68705户,比上年底增长1.4倍。网上银行企业交易额32937亿元,比上年全年增长83%。
工商银行的新闻发言人则宣布,截至去年11月末,该行已拥有超过1000万户的个人网上银行客户和11万余户企业网上银行客户,在线支付交易额累计突破50亿元,成为国内最大的电子商务在线支付服务提供商。业内人士称,商业银行成为电子商务在线支付服务的主渠道,表明长期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网上支付瓶颈已经被成功突破。
网上银行业务的迅猛发展,从外部条件看,首先得益于我国电子商务在去年的突破性发展。随着网民的增多,信用系统、物流配送体系等的逐渐完善,我国电子商务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新阶段。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4年中国互联网络热点调查报告》,电子商务成为2004年中国互联网最热门话题之一,有超过4000万的网民在过去一年内有过网络购物的经历,相对于2001年1065万网络购物客户增长了300%左右。而从银行自身看,去年网上银行业务之所以迅猛发展,在建设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银行已成为重要的战略性业务,业内专家表示,得益于技术进步、产品创新和市场推广工作。
我国各商业银行致力于网上银行的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往往离不开安全性。去年,中国银行采用了国内自行开发的、具有非对称密钥算法的智能IC卡或电子钥匙(US-BKEY),以配合PKI技术和业务手段来确保网上银行的安全。中行网上银行是通过公钥安全体系,保证所有的网上数据都是经过加密传输,不可以被非法窃取。客户享受网上银行所提供的账户之间的转账、在线消费支付、代缴费用等一系列金融服务的交易数据,都会被送入智能IC卡或电子钥匙中,并利用卡内客户的私钥进行数字签名,然后,传送至网上银行系统进行验证,从而保证金融交易的安全性、完整性和不可抵赖性。
去年4月,招商银行推出其在网上银行领域的又一领先产品———“移动数字证书”,此举标志着招行网上个人银行(专业版)4.2版的正式启用。据介绍,借助“移动数字证书”技术,招行网上个人银行的使用范围大大扩展,只要有电脑、能上网的地方(包括公共场所的电脑)都可以放心地进行转账汇款、投资理财操作,而无须担心安全问题,极大地扩展了网上银行的使用范围。
技术进步为网上银行产品的创新、市场的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工商银行4年内,以平均每个月投产2个版本的速度,总共投产近百个网上银行版本。去年8月,工商银行的网上银行系统进行了一次成功的重大升级。完成升级后,工行个人网上银行新增了国债及基金网上实时开户、牡丹国际卡购汇还款、网上查询工资及工资单、外汇买卖各项委托交易等诸多实用、便捷的服务。目前,工商银行“金融@家”个人网银可为客户提供账户管理、转账汇款、缴费、网上汇市、网上证券、网上保险等12大类、60余项功能。在企业网上银行方面,此次系统升级对网上银行进行了全面改版,按照国际上先进的现金管理理念对功能菜单进行了全新的整合、优化,栏目设置按照适应企业全面加强现金管理的需要分为收款业务、付款业务、投资理财等部分,菜单设计更为科学化、人性化,便于企业理解和操作。同时,新增了外汇汇款、信用证业务、通知存款、协定存款、企业Us-bKey证书(一种不需要读卡器可以直接使用的数字证书)、定向汇款、通过银企互联方式代发工资、代报销以及回收资金等多项业务品种,理财和国际业务功能大大丰富,个性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去年第三季度,建设银行进一步优化了其网上银行,推出了企业客户“查得快”业务及英文版服务,正式启用企业高级客户电子证书(CCBCA),引入了USBKEY电子银行证书存储介质,全面开通龙卡全国网上支付,轻松完成网上购物异地支付。同时,该行重要客户服务系统中针对集团公司现金管理的产品也完成了进一步优化,开发了账户透支功能。此外,建设银行在与中国联通联手推出基于网上银行平台的手机短信通知服务之后,又在国内率先推出了基于BREW方式的新一代手机银行服务,目前该项服务已基本覆盖全国。
2004年末,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中国银联将于2005年1月10日正式开通人民币银联卡在韩国、泰国和新加坡的受理业务。这是人民币银联卡继2004年1月18日和9月8日分别在中国香港和澳门地区实现受理后,首次真正意义上走出国门。届时,内地银行发行的带有“银联”标识的人民币银行卡可在上述三国贴有“银联”标识的自动柜员机(ATM)和商户销售终端(POS)上使用。我国银行卡从同城各银行间的跨行交易到异地银行间跨行交易,从内地银行间联网通用到与港澳银行间的联网通用,从国内的互联互通到国际的互联互通,实现了令人惊叹的飞跃。
截至2004年9月底,我国境内和香港共有119家银行申请发行银联标准卡,其中建行、交行、招行和中银香港等65家银行已正式发卡,发卡3000多万张。截至11月底,银联卡“港澳通”业务ATM取现交易约54万笔,ATM取现7.3亿人民币;POS消费交易约80万笔,POS消费金额超过24亿人民币。香港可受理银联卡的商户超过1.1万家,受理银联卡终端超过1.5万台,ATM超过1100台;澳门可受理银联卡的商户超过500家,受理银联卡终端超过600台,ATM超过140台。
2004年12月,新一代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枢纽的银联信息中心正式上线投产。这个新系统的技术处理能力和安全性、稳定性、可用性等各项技术指标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网络可用性达到99.99%,高峰时每秒可处理跨行交易超过1万笔,较原系统的峰值每秒处理交易笔数提高了数十倍。银联新系统的建成投产,不仅可以满足银联创建民族品牌,应对国际竞争的要求,而且满足了商业银行技术集中和数据集中、银行卡业务快速增长的需要。
2004年,我国银行卡受理环境也有长足改善。全国范围内银行卡受理商户超过30万家,累计布放ATM机具约近7万台,POS机具近50万台。据悉,截至2004年6月,银联转接成功率99.984%、系统成功率98.5%、交易成功率87.19%。
在联网通用和受理环境改善的基础上,2004年,各商业银行不断开发出功能更加丰富的银行卡新产品。建设银行发行乐当家理财卡、龙卡汽车卡,中国银行发行中银长城VISA奥运欧元卡和中银VISA奥运信用卡。工商银行发行万事达卡品牌牡丹白金卡和虚拟联名卡———联名E通卡,华夏银行推出丽人卡,兴业银行发行双币信用卡,招商银行推出突破银行卡服务模式的“财富账户”等。各种附带行业支付功能的银行卡也大量涌现,如校园卡、公务卡、社保医疗卡、旅游卡、交通卡等。银行卡的移动支付业务也已经开始在长沙、广州、济南、天津等城市推广使用,客户可通过手机,以银行卡转账的方式实现各种费用(电话费、水费、电费)的缴纳以及购物。税控收款机的使用正在北京、上海、成都、长春等城市进行试点和推广。银行卡作为现代化支付工具,日益融入我国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银行卡业务发展最快、信用卡潜力最大国家。
2004年,银行卡欺诈犯罪活动引起了社会和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中国银监会颁布了《关于加强银行卡安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已经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刑法修正案》草案,针对目前日益猖獗的信用卡犯罪,拟新增六种信用卡犯罪形式,并加大对相关犯罪的惩治力度。该草案中有关信用卡犯罪的修改内容如果获得通过,将会加重信用卡犯罪的刑罚,并细化信用卡犯罪的构成,加大对持有、运输、携带伪造的信用卡,窃取、持有、提供他人信用卡磁条信息等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各发卡机构正在进一步完善和严格执行银行卡业务流程和各项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制度,并加强对社会公众安全用卡的宣传教育工作。有关设备的供应商也在改进技术和增加防范措施,以增强银行卡机具的使用安全性。
2005年,将是我国银行卡产业取得更大发展的一年。联网通用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跨行交易系统运行质量将大幅度提高。随着专业化服务的成熟和广泛开展,银行卡受理市场将发展得更快更好,有关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将进一步完善,有关银行卡的业务规范和标准的修订与执行会取得新的进展,银行卡从磁条卡到IC卡的转移将较大规模地展开。到2006年,我国银行卡市场将对外资金融机构全面开放。我国银行卡产业的有关各方将做好迎接全球范围内的全方位竞争的准备。
2004年2月,国家开发银行与惠普公司在北京签署了战略性IT外包服务合同,将其IT系统包括软硬件的运营维护和管理等外包给惠普,要求其为北京总行及其分布在全国32个城市的几十家分行提供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以及设备管理与委托采购服务、系统运行维护服务等一系列的IT服务。通过与惠普公司合作,开发银行电子设备管理与服务步入正常有序、科学合理的轨道,减少了非生息资产,提高了资产流动性,改善了开行资产质量。
此前,开发银行将网络建设与网络运维服务外包给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和中国网通公司。通过一年多的合作,开发银行的网络系统整体达到了业内先进水平。截至2004年7月,外包公司完成了总行局域网、广域网、IN-TERNET网的维护管理,设备的维修配置,网络策略的规划,网络资源的管理分配及提供小型网络工程需求。同时完成了总、分行各种会议室型视频会议系统的技术咨询和现场支持维护。这些工作不仅有效地支持了开行的移动办公和家居办公,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网络建设与维护技术人员短缺的矛盾。目前,开发银行IT外包工作仍然处在实践和摸索阶段,正在对外包后的信息安全、信息服务和信息管理等更高层次的问题进行研究。
2004年8月,光大银行签订了国内首份信用卡全面外包协议,将信用卡业务外包于美国第一资讯公司(FDC)。基于合作协议,FDC将协助光大银行而提供三类服务:咨询服务,向光大银行全面介绍西方及亚太信用卡运作的成熟经验;培训服务,为光大银行培养信用卡业务团队;数据业务托管服务,通过FDC上海数据中心为光大银行承担信用卡数据处理工作。
    2004年6月,“2004年中国IT外包论坛”在北京召开。众多行业企业用户、IT厂商和专家共同讨论IT外包战略和模式、IT外包实施方法论,积极推动中国IT外包向前发展。敢为天下先的金融业IT外包,成为论坛中的热门话题。
种种迹象似乎表明,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今天,将非核心的业务外包,策略性地选择和委托外部机构来规划、论证、采购、部署、应用、维护、治理金融IT系统,甚至把外部专业服务机构引入到金融信息化决策和服务运营中来,日渐成为金融企业一种“合乎时宜”的明智选择。
然而,仔细倾听,就会听到金融业内对外包这一新生事物的利弊,有着各种不同的声音。
从IT外包在银行业的发展前景来看,有人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至少在2年内,仍然不容乐观。原因是:四大国有银行拥有技术实力雄厚的IT系统维护和软件开发人员,IT外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对于涉及银行核心业务的IT系统,如数据中心的管理维护和数据备份,四大行出于安全性和保密性的要求,很难选择外包;而对于非核心的IT系统维护工作,由于拥有技术实力雄厚和规模庞大的IT系统维护和软件开发人员,亦可内部解决。而像国家开发银行这样的政策性银行做外包,也仅仅只是IT硬件和软件系统的维护的外包,其核心业务系统却绝无可能外包,因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考虑是最大的“拦路虎”。另外,由于IT系统规模小,地方性商业银行通过IT外包服务所能带来的成本节约不具有吸引力。与其他各种类型的银行相比,股份制银行倒是最有可能采用IT系统维护外包服务:资金实力介于四大行和地方商业银行之间,不像四大行拥有软件开发和系统维护的附属公司;IT系统要比地方商行复杂的多,而且地域分布较广,运营维护耗时耗力,通过IT外包所带来的成本节约也最为显而易见。
然而,事实上是,在股份制银行中,我们看到的却只有深发展将灾备中心外包、光大将信用卡业务外包,此外,很少还有哪家银行大胆地展开了更广泛的外包。出于政策限制、内部体制和安全方面的考虑,让IT外包似乎总是徘徊在银行业务的边缘。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陈静曾指出,由于目前的法律系统、信用系统的不完善,以及各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关系等因素,采取托管、外包、联合共建的时机还不够成熟,但他同时又强调,这些应当是银行业发展的大方向。
深究外包在银行业发展缓慢之因,我们可以发现,首先,外包服务在中国还没有科学、明确的行业标准,在外包商的资质认定、技术和业务能力评估以及费用标准等方面无据可依。这种情形下,银行也很难进行准确、公平的评判。其次,外包服务领域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缺乏制度依据。这使得外包服务中的责、权、利关系不明晰,容易引发争议,甚至造成冲突,从而影响到外包业务的正常运作。此外,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银行业始终恪守着“保持内部完全控制”的原则。核心信息技术和业务资料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外包则可能会导致企业泄密。就算是外包了最边缘的IT服务,在政策上也要得到人民银行科技部门和银监会的批准,在具体项目实施上、技术上要有一套较完善的系统及运营安全控制机制,业务上必须制定严格的外包监督程序,如此实施外包,才可以保障银行业务运营、客户信息安全和数据中心的自身系统安全。而这一切,目前在金融界尚不普遍具备。
因此,纵观2004年,我们可以感觉到,IT外包在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虽然步履维艰,但依然是在步步前行。在各种内外条件尚不完备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和IT服务商仍在积极地研究如何在细部实施IT外包。可以预期的是,从2005年开始,合理界定IT外包服务的可选内容范围,逐渐形成一套规范的专业服务体系,将成为金融机构和IT服务商共同期待和努力的方向。
2004,是城市商业银行在信息化建设中积极探索的一年。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城市商业银行开始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银行再造,用信息技术提升竞争力。
3月12日,在南京举行的“2004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信息化战略研讨会”上,来自全国30多个城市的城市商业银行行长们对“横向联合”表现出了强烈意愿。有专家说,在国内银行系统的3个梯队中,第二梯队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发展最快的是;第一梯队4大国有银行改革思路最清晰———是政企分开,重组上市。相比之下,身为第三梯队的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还处在探索中,危机与巨大的发展空间同在。
5月20日,“2004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信息化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以“推动信息化发展进程,促进金融改革步伐”为主题,展开了关于城市商业银行信息化发展战略、构建完善的IT治理机制、信息资源管理等议题的讨论。
战略规划 灵活实施
目前,国内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核心业务平台,实现了电子化营运,并且非常重视信息技术规划和信息平台更新。112家城市商业银行,在信息化建设上有共同之处,也存在巨大的差异性。
据专业机构2004年所做的调查研究,我国有43%的城市商行完成了综合业务系统的升级改造;有24%的商业银行建设了管理信息系统;城市商业银行呼叫中心建设正在升温,已建呼叫中心的占到12%。但城市商行中间业务系统发展缓慢,而且“同质化”现象严重。网上银行系统较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要落后许多,仅有个别城市商业银行正在尝试中。用于客户管理和科学决策的数据仓库与商业智能系统在城市商业银行的应用还处于探索中,真正开始实施和运行的城市商行几乎没有。
专家指出,城市商业银行正确的定位和业务战略,是银行信息化的重要出发点和参考依据。正确的定位和战略有助于银行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业务目标,制定宏观信息建设规划,构建相对应的信息技术平台。对系统架构进行平台化、构件化的设计,
使之可以与金融产品创新与时俱进。另外,对系统架构的安全性进行周密考虑,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
业务驱动 联合发展
2004年4月19日,以武汉市商业银行的九通卡交换中心平台为依托,省内黄石、孝感、荆州等周边城市接入银联系统。截至2004年11月底,黄石、荆州、孝感3家城市商业银行累计发卡量已超过11万张,跨行、跨系统交易量不断攀升。通过科技这个平台,湖北省内城市商业银行在业务上迈出了联合发展的重要一步。
9月2日上线的“缴费一户通”,是武汉市商行在对已有的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自助查询终端、理财e线通等服务渠道进行整合后开发的一个新的个人电子银行系统。运用这个系统,客户只要持有该行九通卡或活期储蓄存折,就可通过该行的多种服务渠道缴纳水、电、煤气、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等费用以及代缴国税、地税和代发养老金等。目前该行的累计发卡量已超过200万张。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信息管理中心主任卢小冰认为,城市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建立城市商业银行联盟,实现联盟行系统间的互联,实现信息资源和基础设施共享,改善城市商业银行的异地服务水平,从而提高城市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
展望2005年,城市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建设将呈现几大发展趋势:
1、借助专业咨询公司实现信息化发展。城市商业银行的信息化水平差别较大,信息化建设状况参差不齐,加之人才匮乏,借助专业金融IT咨询公司为自己梳理和规划信息化建设,更为合适。
2、信息化建设由局部化应用向一体化应用演变。在业务竞争的驱动下,为向客户提供一体化、全过程的金融服务以及高端的金融衍生产品,整合的信息化应用才能提供技术保证。
3、管理信息化。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中心内容的金融电子化,不仅是各项业务创新的技术依托,更是银行高层决策的依据。
4、信息管理由分散化向集中化过渡。
5、银行信息安全工作将继续升级与强化。
2004年是我国保险业快速稳健发展的一年,信息化建设作为支撑保险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据专业机构调查,2004年,国内保险业IT投入达到了13亿元。
基础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保险行业信息标准化工作不断深入。2004年初,在完成“保险基础术语”、“保险通用单证编制规则”、“保险数据元目录”和“保险基础代码集”等多项成果之后,国家“十五”科技攻关专题“保险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这一系列标准的制定,对规范保险保单以及保险监管数据采集,进而促进保险业务信息系统的开发和保险监管信息系统的信息共享,具有积极的意义。
保险信息系统安全应用研究不断深入。2003年至2004年,由中国保监会组织研究组,从多个层面对国内保险机构密码技术应用现状、基本要求和技术特点等进行了分析。对于保险信息安全及密码应用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涉密网及非涉密网问题、保险PKI体系架构问题、密码技术应用策略问题、密码技术规范和法律法规问题等,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为保险业密码技术应用及其规范研究与制订提供指导。
应用继续深入
经过前几年的持续投资,国内保险业以硬件投入为主要标志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并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表现形式为:PC、小型机、网络设备等硬件产品的采购量稳中有降,而应用软件、存储设备、服务等投资额开始趋于上升。
保险公司在加快数据集中的同时,对沉淀下来的数据加大了整合力度。通过建设数据仓库,进行数据挖掘,在降低风险的同时更好地满足客户个性化的保障需求。
此外,新一代综合业务处理系统在各保险公司陆续上马,新的系统主要包括投保、保单管理、批单的处理、理赔、分保等众多业务处理接口。
未来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总的来看,国内保险业起步较晚,IT建设相对落后,特别是企业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严重滞后。目前许多保险企业正在努力加强建设业务管理和数据管理平台,实现管理信息化的目标。2005年,这一趋势将得到加强。
据分析,在整个金融行业,保险业的信息化投入的增长速度将是最高的。预测2005年国内保险业的IT投资规模将达到13.8亿元,比2004年增长6.2%。而从2005年到2008年,保险业IT投入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9.7%,处于快速发展的上升阶段。
保险业信息化将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势:
后台数据的高度集中与共享。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数据可以实现低成本集中,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集中管理的数据库,分支机构通过网络直接在中央服务器上作业。各保险公司集中大量的数据信息,通过协议共享有价值的公共数据,可以使总公司及时、准确、多角度地进行数据挖掘,进而获得深层次、高价值的信息,实现业务创新。
标准化条件下的整合。保险业的信息化建设,由于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投入的时间、地域、公司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数据、界面和协议也各不相同,非标准化现象严重,导致系统间无法实现互通。这给保险公司的信息资源整合带来了较大的困难,阻碍网上应用程序开发的顺利进行。因此保险公司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必将进行应用系统的整合和重构。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利用网络来连接分支机构或各公司间的作业系统,获得保险业统一的数据。保险信息化的整合包括:数据整合、应用整合、界面整合、业务整合。当然,以上整合实现的条件是标准化的实施与完善。
以网络化为契机,管理、技术、服务不断创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保险公司在内部管理上可利用电子邮件、视频会议以及其他网络交流形式协调、管理各分支机构,提高工作效率,节省管理费用;更为重要是,网络信息技术使得保险公司得以改进业务流程,降低成本,增加效率。
“IT外包”的专业化。保险企业信息化将更多地采用“IT外包”的方式,这样不仅降低了保险公司的成本,而且也使保险公司能够得到更专业化的优质服务。
近年来保险业IT投资规模变动状况(单位:亿元)
2004年9月28日,招商证券福州营业部顺利完成分散交易系统向集中交易系统的切换。至此,招商证券所属31家证券营业部和1家证券服务部全面实施了通买通卖、通存通兑的集中交易。以集中交易系统为基础,招商证券2004年还建成了集中清算系统、集中风险控制系统、集中中心数据库以及集中的客户资产独立存管系统。
集中交易系统建设是最大热点
国内传统证券交易系统是以营业网点为基础单位,各信息系统相对独立完整。采用大集中交易模式后,券商总部就成为整个交易体系的核心,所有分支机构的交易请求等业务均由券商总部中心进行处理,各分支机构只保留行情服务系统、客户服务接入平台等前端处理平台。因而,大集中交易系统的建立,直接降低了营业部的投入,减轻了公司的运营成本,提高了营业部转型与盈利的能力,提升了经纪业务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大集中交易系统的建立还有利于券商加强风险控制和新产品开发。
    继2003年部分中小券商率先实施集中交易之后,2004年国内许多大型证券公司也加快了对原有交易模式的改造步伐,着手建立集中交易模式。
有关专家认为,集中交易系统的启用既是交易模式的创新,更是业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它大大提高了券商经营管理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形成了券商创新业务开发的重要基础性支持平台,将对我国券商的经营管理产生深远影响。
目前,国内大部分券商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将营业网点上挂总部的集中交易系统建设。据调查,在2004年券商的IT投入中,用于建设集中交易系统的比重最大,占总投入的38.7%。
券商IT投入连续4年下降
2004年,我国证券商的IT投入规模为22.7亿元,比上一年下降5.4%,这已经是2000年以来连续第4年下降。
一般认为,证券市场连续3年低迷,券商收入减少甚至亏损,是证券业IT投入不足的重要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IT投资的重点,是加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除集中交易系统的建设之外,客户服务系统,如客户服务中心(呼叫中心)、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也是券商2004年IT建设的重点。对于网上交易系统和电话委托系统,则主要是进行版本升级和性能优化。
证券登记结算数据仓库投入运行
2004年4月,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数据仓库投入运行。这个数据仓库是国内证券业涵盖数据范围最广泛和最全面的TB级数据仓库,它以完整的单一数据视图,集成了沪、深两市所有的证券账户和证券发行、登记、持有、托管、清算和交收数据。运用这一数据库系统,可以方便快捷地对整个中国证券市场进行深层次的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更好地为证券监管部门提供决策支持。也可以全面反映并统一分析各参与主体在沪、深两市的市场行为,增强证券登记结算体系的风险防范能力,促进证券市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004年11月,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宣布,依托涵盖沪、深证券市场7000多万投资者账户注册资料和持股信息的中心数据仓库,该公司开始试点推出面向投资者的网上查询服务,包括投资者证券托管席位、证券余额、变更记录、新股配号及中签4项信息查询。
2005年证券业IT投资将恢复增长
据预测,2005年,国内证券行业IT投资规模将达到26.3亿元,比2004年增长近16%。主要是用于实现集中交易和相应的灾难备份系统建设,对部分老化设备的更新,以及建立新的证券交易平台以创新金融产品。
随着证券行业进入以客户为中心的渠道建设阶段,券商在硬件方面的投入比重会继续下降,对软件和服务的投入比重会有所增长。尽管如此,硬件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预计仍然会占到68%。
理财和风险管理,将成为券商IT投资的重点,预计分别占总投资额的27%和19%。
(全文完)
其实信息化工作的基础还在于管理理念与措施的落实。
否则,就是有再先进的信息系统,也等于一堆废物。
当然,从另一方面看,每个新的信息系统引入无疑会对相应的业务规范化、效率的提升、业务流程的优化起到促进作用。
四大行正在稳打稳扎,牢牢占据着制高点。
已上市股份制银行的领先者则正在通过技术的先进、灵活机动的策略、较轻的历史包袱迅速扩大规模,赶超大行。
相比之下,城市商业银行中除开比较优秀的几个之外,恐怕都是危机四伏。如果没有地方政府相应政策的扶持,恐怕早就倒下了一大批。怎样寻求自己的合理定位,发展出适合自己的战略,而不是盲目地追随股份制银行的发展步伐,将是城商行刻不容缓的任务。小有小的活法,并不一定就比大的活得差,最关键你怎样去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期货交易自动化论坛

GMT+8, 2024-11-28 17:08 , Processed in 0.086303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