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交易自动化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2|回复: 0

建国际金融中心 跳出上海看中心 - 金融行业 - ITPUB论坛-专业的IT技术社区

[复制链接] |主动推送

285万

主题

285万

帖子

85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553710
发表于 2022-9-11 11: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论是国有银行改制,还是保险、银行、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2004年,是中国金融业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的关键一年。上海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的征途中,去年,取得了进展,也碰到新情况。
从几年前提出的离岸金融中心、票据中心,到去年年初提出来的人民币中心,上海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做出了很多探索。当然,每走一步,作任何创新,都不容易。与此


   


同时,建设金融中心的设想,正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城市心中萌芽,并付诸行动。
新情况怎么看?
谈起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人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两个标志:其一,外资金融机构最为密集,进入中国内地的外资金融机构有半数聚集上海;其二,要素市场最为密集,证券、产权、黄金、外汇、期货、债券……完备的市场体系已现雏形。
但在2004年,这两大绝对优势,出现了新的情况。
外资机构云集上海,既是上海作为中国经济中心城市之一的吸引力决定的,也与上海具有中国金融业开放前沿“先发优势”密切相关。去年是中国金融业开放的关键一年,开放的步伐开始从上海向全国主要城市纵深迈进。去年12月11日,中国“入世”三周年,从那一天起,中国保险业全面开放。同一个月,我国按照承诺在昆明、北京、厦门三个城市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同时提前一年在西安、沈阳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使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扩大到18个城市。
借此东风,外资金融机构迅速展开全国攻略。以汇丰银行为例,其北京支行将于今年上半年开张,同时,其重庆代表处也获批筹建分行。保险业更是热闹:中宏保险进军宁波,安联保险筹建广州分公司,中英人寿谋划进军北京、成都,保诚集团获苏州牌照。银监会上周透露,短短一个多月,已陆续有14家外资银行分行和1家外资法人机构总行申请在新开放的城市经营人民币业务,其中北京10家,厦门4家,西安1家。在这种背景下,全国性或区域性中心城市,都有成为外资机构聚集地的机会,上海外资金融机构占全国总量的比重,可能有所降低。
2004年,尽管上海其他要素市场均呈现红红火火的态势,但作为要素市场体系的核心———资本市场,却有陷入边缘化的危机。真正优质的大企业纷纷选择海外上市,屡屡受伤的股民又难以信任现存的上市公司。恶性循环中,证券市场不断创出新低,至今看不到走出“熊市”的希望。股市危机,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形成严峻考验。最近几年,受资本市场下滑牵累,金融业对上海GDP的贡献率不增反减。即使不谈GDP,一个没有发达资本市场的金融中心,本身也是难以想象的。不少专家都曾指出,资本市场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关键所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上海对于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向心力。
城市商业银行,获准跨区域经营;中外资保险机构加速“跑马圈地”;外资银行业务范围,从沿海向内地,乃至西部核心趁势延伸……国内核心城市不约而同地看到了其中蕴藏的机会。我国的香港,早已是公认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步伐从来没有停过;北京去年曾专程去欧洲“路演”,推介国际金融中心;此外,重庆、大连等地也相继提出了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理念。
在中国特有的地缘文化和行政体制下,这种趋势会不会造成金融资源人为分割?制造业曾经经历或者正在经历的同质化竞争,是否也会在金融领域重演?一个国家的多个金融中心,可以共存吗?
伦敦市市长去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一席话可以给人们启迪:像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不可能只有一个金融中心,像英国面积这么小的国家,除了伦敦这个金融中心,还有爱丁堡、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可以佐证的还有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美联储总部位于华盛顿,但其决策依赖的市场信息,以及干预市场的各种公开市场操作,都是在纽约进行的。
事实证明,所谓的国际金融中心并非孤立发展的,其背后是一个完备的金融中心体系和扎实的制造业基础。随着中国金融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最终也会出现一个金融中心体系。而在这一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各种现有的金融资源都会面临重新分配,新的增量也同样面临利益分割,如何平衡各方利益走向竞合,是中国每一个拥有金融中心梦想的城市共同的课题。
跳出上海看中心,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与国内其他金融中心的功能划分和优势互补,进而奠定上海在这个金融中心体系中的核心位置?从这个意义上讲,金融业在上海GDP中比重的起起落落,并不重要,上海金融业对中国金融业,乃至整个中国经济的辐射和拉动作用,才是人们需要关注的实质性问题。
时不我待。无论是体制改革,还是市场开放,中国金融业都处于一个大变革时代,新的秩序正在形成之中。一旦变革尘埃落定,国内金融中心分布的格局就呼之欲出。对现在的上海来说,不进则退。认清形势,分析形势,抓住机遇,有所作为。于是,“竞合共生”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探索实践中最为现实的选择。
首先是与国内其他金融中心城市的分工协作,找到自己的功能定位。发达的信息化技术,使得现代企业的生产、销售、设计、财务等各个中心,早已不再局限于一个城市。扁平化管理的兴起,使得多中心甚至多个总部,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这种模式,同样受到国内金融业的青睐。不难发现,最近几年,上海频频提出云集金融机构功能中心,建设“后台金融”的目标,且颇见成效,成为有些低调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一大亮点。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中心主要是资金中心、信息中心和银行卡中心,可见,资金交易运作和信息集散等将成为上海在中国金融业中的重要功能定位。
在竞合共生中,长三角地位更是举足轻重。金融业的繁荣发展是需要强大实体经济支撑的,而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难题之一,就是上海的经济总量目前还难以与纽约、伦敦、我国香港等金融中心相提并论,因而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规模还不大。但如果跳出上海,将长三角看作一个整体,那么支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GDP总量,就占到全国GDP总量的近四分之一,而且近半数进入中国的海外直接投资都流向了这个地区。这个占全国1%的土地,已经成为中国资本最为密集、交易最为活跃的地区。与国内其他金融中心城市相比,这恰恰是上海最不可替代的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说,长三角制造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直接或间接决定着上海这座城市能否成为中国金融体系中的核心;而这个地区能否打破银政壁垒,建成统一的区域金融市场,也将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程中的关键一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期货交易自动化论坛

GMT+8, 2024-11-24 18:54 , Processed in 0.099339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