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交易自动化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6|回复: 0

美国资本市场信用评级体系 - 金融行业 - ITPUB论坛-专业的IT技术社区

[复制链接] |主动推送

285万

主题

285万

帖子

85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553710
发表于 2022-9-11 11: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的巴赛尔协议框架预计于2005年实施,取代1998年的协议。国内银行机构改革,资本充足率是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国内有没有公司在研究资本市场的信用评级工具、风险计量与管理工具的呢?比如基于CAMEL模型,内部评级法(IRB)的软件工具?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信用国家。由于既有完善、健全的管理体制,又有一批运作市场化、独立、公正的信用服务主体,使得信用交易成了整个市场经济运行的主要交易手段,在这一信用交易运转体系中,信用评定机构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美国目前提供信用评定服务的机构高度集中,主要有三大类:一是资本市场上的信用评估机构,他们对国家、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债券及上市公司进行信用评级,这种公司目前美国只剩下三家,即穆迪(Moody’s)、标准普尔(Standard Poor’s)和惠誉国际(Fitch Rating);二是商业市场上的信用评估机构,他们在商业企业进行交易、或者企业向银行贷款时提供信用调查和评估,这类机构首推邓白氏公司(Dun Bradstreet);三是消费者信用评估机构,他们专门提供消费者个人信用调查情况,如全联公司(Trans Union)、Equifax公司和益百利公司(Experian)。不久前,笔者走访了惠誉国际和穆迪等评级公司,本文仅就美国资本市场信用评级体系及做法作一初浅介绍。
一、美国信用评级体系概述
(一)对信用评级内涵的界定
关于信用评级的概念,各公司没有统一说法,但内涵大致相同,用惠誉国际首席顾问Charles Brown的话说,主要包括三方面: 首先,信用评级的根本目的在于揭示受评对象违约风险的大小,而不是其他类型的投资风险,如利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再投资风险及外汇风险等等。其次,信用评级所评价的目标是经济主体按合同约定如期履行债务或其他义务的能力和意愿,而不是企业本身的价值或业绩。第三,信用评级是独立的第三方利用其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专业经验,就各经济主体和金融工具的信用风险大小所发表的一种专家意见,它不能代替资本市场投资者本身做出投资选择。
需要澄清的是:信用评级不同于股票推荐。前者是基于资本市场中债务人违约风险作出的,评价债务人能否及时偿付利息和本金,但不对股价本身作出评论;后者是根据每股盈利(EPS)及市盈率(PE)作出的,往往对股价本身的走向作出判断。前者针对债权人,后者针对股份持有人。
信用评级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降低投资风险
由于中小投资者不可能获得证券发行人的全部信息,因此难以对众多证券进行精确分析和选择。通过评估机构对拟发行的债券还本付息的可靠程度进行客观、公正和权威的评定,可以加强贷款人与借贷人之间的信息流通,提高证券投资和交易的质量,降低投资风险和监控成本。
(2)确定融资成本的依据
债券评级的结果往往成为债券的定价基础。在资本市场,金融工具风险与发行利率成反方向变动,一般来说,资信等级越高的证券,越容易得到投资者的信任,能够以较低的利率发行;而资信等级低的证券,风险较大,只能以较高的利率发行。
(3)扩大证券交易主体的范围
通过对证券的评级,使资本市场的参与者不仅有大的机构投资者,也有中小投资者,扩大了证券交易主体的范围,拓宽了资金来源渠道,从总体上有助降低借贷成本、提高投资效益。
(二)美国信用评级的成因与发展
美国信用评级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是与资本市场融资活动密切相关的。自19世纪初,美国资本市场先后经历了国债发行时代、州债发行时代和铁路债券发行时代,1841年,美国人路易斯?塔班就在纽约建立了第一个商人信用评级机构,随着融资活动的增多,投资主体从开始的个人投资者为主逐渐发展到以投资银行为主,中立机构开始发行简易投资情报资料,由投资者订阅,向他们发布各种债券的优劣信息,帮助他们进行投资选择,这是信用评级的初期阶段。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后,人们开始日益重视证券和其它金融工具的还本付息能力,在这之前,美国资本市场上大部分公司发行的债券都是有担保的债券,但大危机中,有担保债券的发行公司因无法偿还债务而发生倒闭的情况明显高于无担保债券的发行公司,原因在于担保只是在公司发生倒闭时对实物资产回收的一种保障,并不能够降低公司发生倒闭的风险,因此投资者逐渐将注意力从实物资产担保转向企业本身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这使信用评级服务的理念和手段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此期间,逐步推出了公司债券信用评级、债务工具信用评级、市政债券信用评级、商业票据信用评级等多项业务。
从20世纪70年代起,信用评级行业逐步走向成熟,主要评级机构除对各类债券、基金、商业票据等金融工具进行评级外,还对企业、金融机构、国家主权进行评级。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国际等公司通过兼并和收购,确立了在行业内的主导地位 ,并开始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际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活动的增加,要求进行信用评级的国家也益愈增多,目前,所有国家和企业若要到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必须经两家以上的评级机构评定信用级别。信用等级的高低决定了融资成本和融资数量,如果某种债券的信用级别低,美国法律规定部分养老基金和对冲基金是不能购买的,而且融资企业的信用等级一般不能超过国家的主权信用级别,这就意味着,如果国家的主权信用等级低,那么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的所有本国企业都会加大融资成本。由于这种原因,国际专业信用评级机构的评估结果就显的越发重要。
二、信用评级机构
目前国际公认的专业信用评级机构只有三家,分别是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国际。
穆迪公司的创始人是约翰 穆迪,他在1909年出版的《铁路投资分析》一书中发表了债券资信评级的观点,使资信评级首次进入证券市场,他开创了利用简单的资信评级符号来分辨250家公司发行的90种债券的做法,正是这种做法才将资信评级机构与普通的统计机构区分开来,因此后人普遍认为资信评级最早始于穆迪的铁道债券资信评级。1913年,穆迪将资信评级扩展到公用事业和工业债券上,并创立了利用公共资料进行第三方独立资信评级或无经授权的资信评级方式。穆迪评级和研究的对象以往主要是公司和政府债务、机构融资证券和商业票据,最近几年开始对证券发行主体、保险公司债务、银行贷款、衍生产品、银行存款和其他银行债以及管理基金等进行评级。目前,穆迪在全球有800名分析专家,1700多名助理分析员,在17个国家设有机构,2003年评级和分析的债券总额超过30兆美元,其股票在纽约证交所上市交易(代码MCO)。
标准普尔由普尔出版公司和标准统计公司于1941年合并而成。普尔出版公司的历史可追溯到1860年,当时其创始人普尔先生(Henry V. Poor)出版了《铁路历史》及《美国运河》,率先开始金融信息服务和债券评级。1966年标准普尔被麦克劳?希尔公司(McGraw Hill)收购。公司主要对外提供关于股票、债券、共同基金和其他投资工具的独立分析报告,为世界各地超过22万多家证券及基金进行信用评级,目前拥有分析家1200名,在全球设有40家机构,雇用5000多名员工。
惠誉国际于1913年由约翰?惠誉(John K.Fitch)创办,起初是一家出版公司,他于1924年就开始使用AAA到D级的评级系统对工业证券进行评级。近年来,惠誉进行了多次重组和并购,规模不断扩大。1997年公司并购了另一家评级机构IBCA,2000年并购了DUFF PHELPS,随后又买下了Thomson Bankwatch,目前,公司97%的股权由法国FIMALAC公司控制,在全球有45个分支机构,1400多员工,900多评级分析师,业务主要包括国家、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机构融资评级,迄今已对1600家金融机构、1000多家企业、70个国家、1400个地方政府和78%的全球机构融资进行了评级。
自1975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认可上述三家公司为“全国认定的评级组织”或称“NRSRO”(Nationally Recognized Statistical Rating Organization)后,三家公司就垄断了国际评级行业。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报告,在世界上所有参加信用评级的银行和公司中,穆迪涵盖了80%的银行和78%的公司,标准普尔涵盖了37%的银行和66%的公司,惠誉公司涵盖了27%的银行和8%的公司。每年的营业收入穆迪约15亿美元,标准普尔为10多亿美元,惠誉国际为5亿美元左右。
三、信用评级程序
主要的信用评级公司都遵循基本的工作程序和操作步骤,但在具体案例上会有区别,以惠誉国际为例,评级主要分成几个程序:
1、评级准备
惠誉国际在受到银行或发债企业评级委托后,开始进行信用风险评价的准备工作,一般首先要组建评估小组,指定评估分析师,并与被评企业建立工作联系,将评估所需的资料清单发给受评企业,请受评企业按照资料清单准备评估材料,并在指定时间内提交给评估小组。
2、实地调研
为采集一手资料,分析师要现场访谈发债企业的管理层,访谈对象包括行政、财务、投资项目、销售、计划发展等部门的负责人,了解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方面的情况,决策者对外部环境的分析及内部实力的把握,企业未来发展设想,决策程序、决策层的稳定性及主要决策者的详尽情况等,以对受评企业经营情况建立感性认识。
此外,分析师还要对与发债企业有债权债务关系的其它部门或企业进行调查与访谈,这主要包括向企业提供贷款的商业银行、大额应付帐款的债权人、企业应收帐款的主要欠款方等,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发债企业历史资信情况、目前债务的真实压力以及资金回笼情况等。
3、初评
在资料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分析师根据特定的测算模型,整理数据,并输入计算机进行定量处理。同时,对行业发展趋势、政治及国家监管环境、基本经营和竞争地位、管理水平和财务状况等方面进行定性评价,初步确定受评企业的信用风险级别,并将分析报告提交给公司内部信用评审委员会(Credit Committee)进行审核。
4、终评(Committee Rating)
信用评审委员会对评估小组提交的分析报告进行讨论、质疑、审核,评级结果必须经评审委员会三分之二以上的评审委员同意,方才有效。 如果初评结果遭否决,而分析师对终评有异议,还可以启动内部上诉争议程序(Internal Appeal)。
5、级别公告 (Notification)
企业信用风险评级一般都以订阅的方式向外界披露。
6、跟踪监测 (Maintance Surveillance)
为适应外部环境及条件的变化,惠誉国际还要定期对受评企业进行跟踪复评,复评一般由原项目小组人员负责实施,分为不定期跟踪和定期复评。复评一般只进行微调,除非发生重大变化,评级机构通常不对评级结果做重大调整。
为保证整个过程的独立性、公正性和透明度,在惠誉内部有一套管理机制,受理评级委托的行政部门和信用等级评定部门是绝对相互独立的,行政部门只对外签订评级委托合同,但不介入评级的具体过程;分析师只根据资料进行评估,但对评估合同的费用等概不介入,不会出现“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短”的问题。一旦签署委托合同,不管委托人对评估结果满不满意,惠誉都保留对外界发布评估结果的权利,保证对公众的公信力。
如果委托机构真的能提供有可能对评估结果有影响的、真实的补充资料,则评估小组也可以向评审委员会申请复评。
评级程序示意图:

评级所需时间
对首次进行评级的公司而言,惠誉的评级一般需要3个月左右时间, 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加速,但也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时间表主要取决于评级分析师可投入的时间和工作量。
四、信用评级指标
主要评级机构一般均以“现金流量对债务的保障程度”作为分析和预测的核心,对相关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断,并注重不同行业或同行业内评级对象信用风险的相互比较。评级指标根据被评对象及经济主体所处行业不同而不同,各评级机构所使用的评级指标也有所差异。
(一)定量指标
定量指标主要对被评估人运营的财务风险进行评估,考察会计质量,主要包括:
1、资产负债结构
分析受评企业负债水平与债务结构,了解管理层理财观念和对财务杠杆的运用策略,如债务到期安排是否合理,企业偿付能力如何等。如果到期债务过于集中,到期不能偿付的风险会明显加大,而过分依赖短期借款,有可能加剧再筹资风险。此外,企业的融资租赁、未决诉讼中如果有负债项目也会加大受评对象的债务负担,从而增加对企业现金流量的需要量,影响评级结果。
2、盈利能力
较强的盈利能力及其稳定性是企业获得足够现金以偿还到期债务的关键因素。盈利能力可以通过销售利润率、净值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等指标进行衡量,同时分析师要对盈利的来源和构成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主要因素及其变化趋势做出判断。
3、现金流量充足性
现金流量是衡量受评企业偿债能力的核心指标,其中分析师尤其要关心的是企业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净现金流(Net Cashflow)。净现金流量、留存现金流量和自由现金流量与到期总债务的比率,基本可以反映受评企业营运现金对债务的保障程度。一般不同行业现金流量充足性的标准是不同的,分析师通常会将受评企业与同类企业相对照,以对受评企业现金流量充足性做出客观、公正的判断。
4、资产流动性
也就是资产的变现能力,这主要考察企业流动资产与长期资产的比例结构。同时,分析师还通过存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等指标来反映流动资产转化为现金的速度,以评估企业偿债能力的高低。
(二)定性指标
定性指标主要分两大内容:
一是行业风险评估,即评估公司所在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宏观经济景气周期、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和产品市场所受的季节性、周期性影响以及行业进入门槛、技术更新速度等。通过这些指标评估企业未来经营的稳定性、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现金流等。一般说来,垄断程度较高的行业比自由竞争的行业盈利更有保障、风险相对较低。
二是业务风险评估,即分析特定企业的市场竞争地位,如市场占有率、专利、研究与开发实力、业务多元化程度等,具体包括:
1、基本经营和竞争地位
发债企业的经营历史、经营范围、主导产品和产品的多样化程度,特别是主营业务在企业整体收入和盈利中所占比例及其变化情况,这可以反映企业收入来源是否过于集中,从而使其盈利能力易受市场波动、原料供应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此外,企业营销网络与手段、对主要客户和供应商的依赖程度等因素也是必须考虑的分析要点。
2、管理水平
分析师还要考察企业管理层素质的高低及稳定性、行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理念是否明确、稳健,企业的治理结构是否合理等。
3、关联交易、担保和其他还款保障
如果有实力较强的企业为评级对象提供还款担保,可以提高受评对象的信用等级,但分析师要对该担保实现的可能性和担保实力做出评估。此外,政府补贴、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支持协议等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对子公司的评级结果。
五、信用评级的结果
目前,三大评级机构一般采用AAA-D的评级符号体系来表示信用风险的大小,再用 + - 号,或“1”“2”“3”,或“a” “aa”等来修正在主要等级内的相对高低。国际资本市场将BBB级以上的信用级别规定为投资级,其他信用级别为投机级。
在很多情况下,评级下降多于上调,特别是在经济衰退的环境下,评级机构以下调信用等级作为基本思路。在对公司等级进行调整前,一般会通过先将公司放在“评级前景”及“观察名单”上进行审议,以此向外界发出公司评级将会调整的讯号。在美国,评级结果在短期内出现逆转的情况很罕见。
标准普尔、穆迪、惠誉国际等3家公司的信用等级符号
--------------------------------------------------------------------------------
http://www.qianlong.com/ 2004-07-16 07:33:32
中新社北京七月十五日电(记者李鹏)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十五日在“第五次《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国际研讨会”上说,中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不少银行在监管部门的推动下,已经着手研究开发符合《新资本协议》要求的内部评级体系,制订了明确的实施规划。
唐双宁介绍说,
中国建设银行的风险评级体系已经通过了专家组的鉴定、摩根斯坦利和标准普尔的运行测试,模型表现超过亚洲地区其它银行初期的水平;光大银行、招商银行的模型开发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由交通银行牵头的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联合开发内部评级体系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他表示,争取到二~~九年中国将有十家左右的大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进行资本监管。商业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核心内容。巴塞尔委员会上月公布了《新资本协议》的最终稿,并将于二~~六年底在十国集团开始实施。
唐双宁指出,几家在海外设有分行或附属机构、国际业务达到一定规模的大型商业银行,将被外国监管当局认为是“国际活跃银行”。二~~七年开始,在发达国家设立的子行要按照东道国监管当局的要求执行新资本协议,届时若母行仍采用传统的风险管理体系,一家银行内部同时采用两种风险管理体系的成本很高,也会影响这些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待条件成熟时,银监会将按照新资本协议对此类银行实施资本监管,推动此类银行进一步改进风险管理。
他也指出,中小银行也应逐步朝先进的风险管理模式靠近。中小商业银行受规模、数据等因素的制约,单独建立符合新资本协议要求的内部评级体系,成本很高,难度很大,因此可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具有共性的内部评级体系。银监会将积极创造条件,搭建信息平台,推动中小商业银行改进风险管理,提升整体竞争能力。
2004年6月29日,巴塞尔委员会正式颁布了几经征求意见后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BASELII”),并要求国际银行业于2007年正式实施该协议。新协议成为国际银行业监管和经营的新标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不仅在原最低资本要求的基础上引进了外部监管和市场纪律(信息披露),形成新协议的三大支柱,更是首次引入了操作风险及其监管资本要求。中国银监会在要求国内银行采取过渡资本监管方案的同时,提出到2009年,10家左右大银行推行基于内部评级法的风险管理模式并全面实施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现在开始,着手研究相关业务及其风险特性,为实施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做好基础工作。本文旨在分析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基本立足点和信用卡业务的实质,提出可以在信用卡业务上率先实行新的资本计量方法的观点。
一、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视角下信用卡业务的经营与风险特性
在传统的银行经营理念中,由于信用卡业务建立在纯粹的个人信用基础上,无需担保、国内外通用,恶意透支、信用卡欺诈等风险屡有发生,因而被业界赋予了“高风险业务”的称谓。但是在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风险视角和风险计量方法下,由于信用卡业务是以“大数法则”作为经营基础的,具备高度的风险分散优势。大数法则对于信用卡的意义在于:其一,由于大数法则证明了大量随机现象的平均结果与每一个别随机现象的特征无关,就使发卡机构不必耗费大量成本和控制手段去估价每一持卡人的随机风险,而把注意力转向对千千万万个持卡人总体的平均风险的把握,并把持卡人的总体风险水平视同个别持卡人的预期风险;其二,根据大数法则,只要持卡人的数量充分大,发卡机构可以直接用发卡的经验损失计算风险的算术平均值,无需分别测量每一个持卡人的风险预期值。同时,由于信用额度是循环使用的,多次博弈形成的声誉机制在信用卡业务中体现尤为明显,信用卡的级别及其信用额度的多寡,成为成熟市场经济中人们日常信誉状况的重要标志。再者,信用卡较高的透支利率(年息高达18%以上),赋予其很强的风险损失覆盖能力,因而在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计量中所需分配的经济资本不多;其综合收益的高回报率(透支利息+手续费+回佣+存款)使其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很高(我国银行业平均资产回报率为2‰左右,而信用卡的资产回报率通常可达5%,两者相差近25倍),因此,成为银行最有价值的产品线之一。
目前,由于我国信用环境有待完善,信用文化有待进一步普及,表象的情况是信用卡不良透支资产居高不下,因而被认为是高风险业务。但是应该看到,信用卡在审核批准方式、贷款者数量和特征、透支利息等方面,与公司贷款和其他类型的个人贷款存在显著的差异。同时,形成信用卡风险损失的原因十分复杂,不仅存在持卡人的信用风险,还有各种欺诈以及操作风险。因此,在认识和处理信用卡业务损失时,同样应该遵循“大数法则”,将不同的目标客户群按照其行为特征分为不同的集合,每一集合根据以往的违约数据形成收益与成本的实际比例,并参考以往信用卡欺诈方面的损失数据,形成针对信用卡产品线的操作风险系数,从而测算得出信用卡产品的基本风险成本。由于划分合理人群的行为模式在统计学意义上是可以预见的,欺诈损失是可以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的,因而信用卡业务的预期损失能够准确计量,而人群非理性行为等造成的非预期损失比率很小。在信用卡高定价基础上,覆盖可以预见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可靠性很高,因而所需要分配的经济资本数额是不多的。从这一意义上讲,信用卡并非所谓“高风险业务”,恰恰相反,它是一种风险完全可控的低风险业务。
我国现实的关键是,无论是从监管还是从银行内部管理及考核方面,都要充分认识到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前景及其业务的特殊性,在其产品定价、风险控制、拨备提取和呆账核销、绩效考核等方面,真正按照其业务特性,即大数法则的原理将其区别于公司贷款和其他个人贷款业务,在经营中真正体现其低“非预期损失”的高端业务本质,发挥其业务优势。
二、信用卡业务率先推行新巴塞尔资本协议风险计量方法的分析
在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信用风险计量模型中有四个重要参数用来计算预期损失,即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敞口以及有效期限。其预期损失的计算公式为预期损失=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敞口×有效期限。在批发业务中,违约概率是内部评级法所确定的客户评级与历史数据对应形成的违约率,其大小主要由作为交易主体的债务人的信用水平决定;而违约损失率则是根据每一债项的条款和风险缓释措施确定,具有与特定交易相关联的特性,其大小不仅受到债务人信用能力的影响,更受到交易的特定设计和合同的具体条款,如抵押、担保等的影响。违约敞口和有效期限则是根据客户和债项情况而定的因素。
对于零售业务,由于没有对应的内部评级体系,其参数的确定,在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中并没有规定明确的计量方法。根据国际风险管理协会2003年对13家国际大银行的调查表明,目前银行主要有三种计量零售业务风险的方法,即预期损失希格玛法、贷款违约关联系数法以及资产价值关联系数法。但是无论应用哪一种方法的银行,其基本原理都是将完全分散的个人客户根据不同特点分为若干集合后,针对每一个客户集合确定对应的违约概率,再根据每一种产品的特性确定每一产品和客户集合所对应的违约损失率,从而计算出一个违约水平下多个客户集合的预期损失,并根据有关风险偏好和预期置信水平计算出对应的经济资本。但是他们所遇到的最大的问题都是数据问题,即如何合理划分客户集合并取得齐全有效的客户信息,如何根据历史数据估算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
对于信用卡业务来说,由于其申请和审批以及风险管理的特殊要求,每一客户的资料信息从申请时就必须完整填写,同时银行内部的业务流程和客户用卡记录、信用记录自始至终都是电子化的,再加上信用卡本身就是以大数法则为经营基础。因此,根据信用卡的客户数据和历史数据进行客户分类,并且测算对应的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是可能的,只要将现有数据按照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要求的结构进行挖掘和整理即可。实际上,国内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目前应用的风险管理指标,已经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等方面的概念,现在所需要做的就是将这些指标加以整合和综合分析。
从这些指标看,至少在发卡机构的总体层面已经拥有了相关客户的基本客户信息、交易行为特征、透支和拖欠情况及时间特性、基本损失类型和损失数据及损失回收状况等计量信用卡业务预期损失的基本数据,只要按照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所要求的数据进行整理,以不同的违约水平将客户合理分类,建立对应关系,利用目前国际先进银行所采用的上述三种方法中的一种,就可以基本建立符合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要求的信用卡业务风险计量模型。在此基础上,遵循大数法则,在综合权衡自身经营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和市场及客户状况的基础上,制定适当的风险策略,运用科技和数理统计手段,探寻风险与收益的对应规律,特别是要将风险控制贯穿于产品设计、营销、审批、发卡、交易、结算、还款、催收以及客户服务的全过程,使之形成合理的风险-效益比,使业务收益在完全覆盖风险损失的基础上,保证应有的盈利空间,从而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综上所述,在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风险理念和计量方法下,风险的概念是需要银行用资本来覆盖的非预期损失,而预期损失是可以用价格和拨备(风险成本)来覆盖的,因而并不构成银行面临的实际风险。在新巴塞尔协议的风险管理架构下,银行应该追求高回报、低资本需求的业务。信用卡业务的基本特性符合新巴塞尔协议的这一要求,这也是外资银行抢滩中国后首先在此业务领域迅速扩张的原因所在。从银行内部而言,发卡银行在信用卡业务发展初期就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数据系统,其采用的风险监控指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对于计量预期损失和经济资本等相关指标的要求,为实行符合新巴塞尔协议的风险管理模式和风险计量方法创造了条件。只要按照信用卡业务的本质特征和集约化经营的要求,真正实现信用卡风险的集中处理和全过程控制,在大数法则的前提下将风险作为一种经营资源加以运用,实现收益对风险损失的覆盖,就完全有可能让信用卡业务先行一步,率先为我国商业银行全面推行新的风险管理体系并在2009年正式实施新巴塞尔协议提供经验、打好基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期货交易自动化论坛

GMT+8, 2024-11-24 18:54 , Processed in 0.107846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