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交易自动化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回复: 0

当皇帝批奏折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是不是只要写“朕已阅”就好了? - 比特币今日价格

[复制链接] |主动推送

285万

主题

285万

帖子

85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553710
发表于 2022-9-11 08:56: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皇帝批奏折是怎样的体验我不知道,毕竟我没当过,但从史书记载来看,肯定不是只写“朕已阅”就好了,频率更高的词是“朕安”和“朕知道了”。

(图片来自网络)
奏折的名气很大,仿佛臣子向皇帝的上书都叫奏折,但其实奏折始于清朝顺治年间,真正形成制度还是在康熙雍正年间,总共也才两百多年。
奏折不同于正式文书,它是严格保密的,官员写好奏折后密封,通过驿站送到京城,重臣的奏折直接送到皇宫门口,非重臣的奏折由皇帝指定大臣转交,只要皇帝发现奏折到手后有开启过的痕迹,严查!
奏折完全绕开了通政使司和内阁,皇帝朱批认可后直接原路返回,官员再写正式报告,实际上奏折已经成为官方文书。
奏折制度对清朝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它最初却是为了皇帝跟亲信聊天用的,因此最开始没人去管它,官方也不存档。

满人非常讲究请安,尤其是家奴对主子,请安更是必不可少的,相对于皇帝而言,他的亲信奴才(不是大臣)都有向他请安的必要,所以奏折最初的功能是方便亲信给皇帝请安和谢恩。
请安其实就是问皇帝身体好吗,谢恩就是谢主隆恩,对于这些内容,内阁没有讨论的必要,皇帝也只能回复“朕安”、“朕知道了”。
顺治皇帝是奏折的开创者,可他不怎么感冒,他的儿子康熙帝开始也没在意,直到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之后,一连二十多年里,康熙帝开始喜欢上这种跟亲信一对一的密信沟通,奏折的保密加严。
皇帝跟臣子聊天,总是会谈到国事,于是奏折的内容也从单纯的请安谢恩的废话,逐渐带上了具体事务,保密程度更上层楼。

康熙帝和雍正帝父子俩见奏折这么好用,都下旨将上奏折的官员范围扩大,使得其由亲信奴才扩大到部分高级官员再到二品以上官员,也是在雍正时期,奏折制度正式形成,奏折格式固定,奏事折和奏安折要分开上等等,规矩分明。
奏安折就是满族传统的体现,完全是废话,此外由于官员水平不一,奏事折水平也参差不齐,也有大量废话。因为地方官没有那么多正跟皇帝说,只能瞎扯,而奏折作为大臣和皇帝的密信,理论上没有第三个人能看到,所以内容可以很随意,可以越职说别的部门的事,可以跨地说外地的事,甚至可以说你听说的的事。
正是这种一对一的秘密奏折交流,使得皇帝可以获得来自全国各地的信息,同时以此来制衡大臣,比如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都有上奏的权力,两江总督就不敢乱来,万一江苏巡抚偷偷报上去咋办?反过来也一样,这两个封疆大吏就成了中央手中的乖乖仔。
为了获得足够的信息,清朝皇帝对官员的上奏折频率有严格的要求,在京的监察官员更是天天要上,没事说也得上奏说明为什么没事。

外地的官员要求没这么频繁,但有些官员为了博得皇上欢心,奏折是一封接一封,比如康熙年间的奏折数量冠军赵弘燮,因为试图隐瞒水灾,被康熙帝臭骂一顿,之后经常向康熙帝报告各地天气,一副改过自新的样子。
皇帝忍受批这些奏折的原因就是为了了解地方情况,所以如果官员在奏折里写官样文章,不透露地方情况,大概率会遭一顿骂。
当然,如果皇帝高兴,也会多写其他字,比如雍正帝那句著名的“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
翻译过来就是:你们不辜负朕,朕也不亏待你们,加油!
抹茶官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期货交易自动化论坛

GMT+8, 2024-11-29 18:40 , Processed in 0.116589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