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交易自动化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6|回复: 0

美联储除了降息别无选择 超低利率环境就在眼前?-市场参考-金十数据

[复制链接] |主动推送

285万

主题

285万

帖子

85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553710
发表于 2022-9-11 08:5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德国经济学家Thorsten Polleit撰文称,当前的经济增长基本上是由信贷支撑起来的。在当今的货币体系当中,央行与商业银行联手发放贷款,增加市场中的货币量。然而这些贷款背后缺少实际银行储蓄的支持。
人为地增加信贷压低了市场利率,导致储蓄下降,而消费和投资增加,经济看似一片“繁荣”。但如果要维持这种“繁荣”,央行必须向市场发放更多的低息贷款。过去的十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2008年至2009年的金融危机中,美联储通过降息和货币扩张使银行业重启贷款业务。

随着信贷恢复,股市和房价也随之回升,美联储成功重建“资产价格通胀体系”。但就在2015年12月,美联储决定拿走“宾治盆”(即停止宽松的货币政策,避免货币泡沫),开始加息。直至2018年12月,联邦基金利率重回2.25%至2.5%的水平。那么接下来该何去何从?
最近,美联储发出利率变动信号。金融市场认为美联储加息进程已经到了尾声,降息是迟早的事。这种猜测很有可能成真:美联储如果要维持经济增长,除了降息别无选择。
不过,目前金融市场还是比较乐观的,他们相信美联储能够阻止经济萧条的发生。诚然,如果美联储有效降低市场利率,经济增长还能继续维持一段时间。由此看来,投资者们的乐观态度也情有可原。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当前的增长引起了问题。人为地压低市场利率会促使人们减少储蓄并增加开支,企业投资更多的项目。换句话说,当前这种生产和就业结构并不能持续下去。
假如当企业生产率提高,整体经济的债务可持续性也会随之增强,从而带来经济的增长。经济繁荣能比人们期望的持续更久。但别忘了,这一切发生的前提是采取更低的利率,以及信贷和资金持续流入市场。这一货币政策带来的结果是市场利率接近零。而在那之后呢?
举个例子,假设一家上市公司未来20年的年资本回报率为5%,而你的股票交易价格为100美元,那么投资回报率就是5%。但假设你买入的股票价格为50美元,投资回报率则会达到8.7%。也就是说,股票的买入价格越低,投资回报率也越高。
现在我们假设市场利率为5%,你手中的股票交易价格为100美元,当市场利率降至3%时,该公司股价将上涨至146.92美元,看上去还不错。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基础上买入股票的投资者之后每年的回报率仅为3%。

如果市场利率降至0.1%呢?股价将继续上涨至260.08美元,此时投资回报高达77.03%。一旦股价飙升到这个水平,之后购买的投资者在未来20年里回报仅为0.1%。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美联储降息带来的后果。经济中的所有回报率都将向美联储制定的市场利率水平靠近。
当利率和回报率均跌至谷底,人们就失去了增加储蓄的动力,企业也会减少投资。以牺牲储蓄为代价的消费增加,市场开启资本消耗之路,现有的资本终将消耗殆尽。美联储的降息政策非但不能带来繁荣,反而会对经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然而人们要看清这一点可能还得花些时间。
一旦投资者意识到经济转向下行,被超低利率支撑起来的资产价格就会暴跌。以股票为例,收益预期降低导致股价下跌,而对于消费者和企业来说,资产价格下跌会引起资产负债表的失衡、股权以及信用状况的恶化。当不良投资浮出水面,经济繁荣也将走向经济萧条。
从中我们得到的教训是,在低利率引发的问题上,超低利率政策并非解决之道。虽然这种做法从短期来看很有希望,但最终只会引起经济崩溃。正如奥地利经济学派学者们所说的那样,靠超低利率政策支撑的经济繁荣走的越远,随之而来的危机也就更严重。知名学者默里·牛顿·罗斯巴德指出:
“当银行自身陷入危机或公众对持续通胀产生不安,银行不再或大幅缩减信贷时,就是经济危机来临之时。一旦信贷扩张不再继续,市场就必须承担后果,清理经济过热时期的过度投资,并将经济重新引导到消费品生产上来。经济繁荣期越长,需要清理的不良投资就更多,经济调整也就更痛苦。”
毫无疑问,当前的经济泡沫也逃不掉破裂的命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期货交易自动化论坛

GMT+8, 2024-12-13 11:54 , Processed in 0.10241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