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发达国家银行的发展史上,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银行失去了其融资主导地位,利差收入减少,依靠传统的业务难以维持生存,即产生所谓的“银行脱媒”。事实上,现在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正是“金融脱媒”。那么什么是“金融脱媒”?所谓“金融脱媒”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的供给绕开商业银行这个媒介体系,直接输送到需求方和融资者手里,造成资金的体外循环。金融深化(包括金融市场的完善、金融工具和产品的创新、金融市场的自由进入和退出、混业经营和利率、汇率的市场化等)也会导致金融脱媒。在这个专题里我冀望能通过浅显的分析,粗略地阐述对金融脱媒这一现象的认识,同时冀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冀望能够给处于改革攻坚阶段的国内银行以启发。
从金融市场运行的核心机构这一角度考察,金融市场可划分为借贷市场(间接融资)和证券市场(直接融资)。随着以资本市场为中心的新金融商品的开发和需求的创造,特别是随着资本需求的超强劲增长,使证券市场的功能日趋凸现,而银行的媒介作用则趋于萎缩。这种现象现最早出现在具备完善的金融体制和发达的资本市场的美国,从1933年至1966年9月,美国出台Q条例促使银行纷纷出现利润下降,市场不断萎缩,利差收入减少,依靠传统的业务难以维持生存的状况,即出现了所谓的“银行脱媒”现象。
现在,我国银行业同样面临金融脱媒问题的困扰。银行业已进入一个充满竞争的买方市场环境,利润率下降,现实迫使银行进行金融创新以进军资本市场。再加上改革开放后资本市场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资本市场发展的加速,市场规模和品种不断扩大,证券资产比例在提高,银行储蓄比例则相对下降,如果银行不能及时调整战略,无疑将陷入被动。
银行脱媒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一种主动性选择,反映的是市场中介与银行中介在金融产品提供上的竞争关系,银行中介正在面临被金融市场的制度性安排所替代的趋势。
事实上,商业银行,特别是工行、农行、中行和建行这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一直是我国债券市场主要的机构投资者,在债券投资规模、交易量、客户数量和业务品种方面均位居市场前列。
前不久四大商业银行在《金融时报》公布的年报也显示,四家银行债券资产2004年末比2003年末分别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工行、农行、中行和建行2004年债券投资余额分别从上年的10917.81亿元、5929.32亿元、7547.67亿元和3309.36亿元,上涨到12354.19亿元、7758.92亿元、9823.37亿元和8239.71亿元。
实际上,这种现象正说明,我国“金融脱媒”正逐步深化。而1999年至2004年金融机构信贷资产在6年时间里占比下降了8.85%,外汇占款6年里上升了8.1%,有价证券投资上升了1.7%;仅2003年到2004年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新增存款少增4668.7亿元,新增贷款少增9335亿元,都可以说是“金融脱媒”现象的具体表现。
随着近期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以及短期融资券的推出,我国“金融脱媒”的进一步深化是必然趋势。
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面临经营方式的转型
2005年以来,央行加快了利率市场化进程: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到0.99%,并有继续下调的趋势,对存贷款利率实行上下限管理,放开同业存款利率,允许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和在银行间市场进行逆回购交易。在一系列金融改革的影响下,商业银行面临资产方和负债方变革的双重挑战,“金融脱媒”现象使得商业银行面临业务经营方式的转型。
一方面,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快速推进使商业银行现有的资金定价体系面临挑战,商业银行传统的“存款立行”指导方针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亟待从全行利润最大化角度出发,通过全面的资产负债管理稳步增加利差收入。
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的发展使得贷款市场、存款市场、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之间各种利率价格的定价权逐步放开,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的偏好进行资产方和负债方的定价,从而使得不同金融产品风险调整后收益的联动性进一步增强,市场套利空间在初期大量存在。
央行大力发展短期融资券市场事实上已给利率市场化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包括可逐步将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降至零并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等。同时,央行也在不断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占比,改善金融体系面临着的系统性风险。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清晰的政策脉络就是促进“金融脱媒”的深化。而且,在“金融脱媒”深化过程中,央行通过推出商业银行货币市场基金和理财产品等方式,以及可能的大额存单和允许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等等,在促进商业银行变革的同时,减少“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带来的负面影响,以避免美国银行业在20世纪80年代末曾出现的一些储蓄和提供长期按揭贷款金融机构的倒闭危机。
因此,记者在采访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金业务部门时,听到的是专家们一致的观点,即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以债券市场为主的资本市场业务快速发展使得商业银行传统的以信贷收入为主的收入结构受到直接融资市场的冲击。虽然商业银行将会继续发挥其贷款投放、资金清算等方面的功能,但其经营的环境和方式将发生相当大的变化,不能及时和持续创新的机构势必被时代所淘汰。
商业银行应当积极拓展资本市场业务,改变观念,主动出击。
金融市场创新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随着以债券市场为主的资本市场业务的快速发展,大中型企业客户将在更大程度上依赖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手段,获取短期流动资金或长期项目资金,商业银行传统的以大中型客户为贷款导向的信贷盈利模式受到直接冲击的同时,以承分销为代表的投资银行业务和资金投资业务将面临巨大的发展空间,也成为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和信贷稳步增长下的重要利润来源,这不仅有利于增加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和投资收益,改善当前商业银行以贷款利息收入为主的单一收入结构,而且还增强了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而央行在银行间市场不断推出的新产品,也为商业银行扩大业务经营品种、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加强产品定价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建设银行今年在整个市场贷款增速缓慢、资金面宽松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在首批109亿元企业短期融资券发行中,建设银行主承销了60亿元,市场份额占比达55%。企业短期融资券严格的信用评级和信息披露大大减少了银行发放贷款所必须付出的信息搜集和判断成本,不仅满足了企业短期融资需求,还丰富了银行经营的业务品种,尤其是在目前商业银行信贷期限结构错配严重,存款短期化,贷款长期化现象突出的情况下,银行在资产中主动增加对不同信用等级债券的持有,不但防止了流动性风险,而且还兼顾了盈利性要求,使银行在存贷差不断缩小的情况下增加抗风险能力。
来自工商银行的数据显示,2004年,该行继续加大债券投资和交易运作力度,全年实现融资交易额14661亿元,现券买卖2627亿元,市场占比分别为14.9%和9.32%。2004年末,全行债券资产余额为12354亿元,占总资产的21.8%,较上年末增加1436亿元,促进了全行资产结构调整优化,债券收入占比不断提高。此外,工商银行在债券结算代理市场、柜台记账式国债、凭证式国债市场均占据领先优势。
工商银行资金业务部副总经理唐凌云对记者说,近几年来,工行致力于转变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促进资产结构和收入结构调整,把债券业务作为优化资产配置、进行流动性管理、拓展业务收入来源的重要手段;在内部管理上,加强了交投策略、风险控制、会计核算等制度体系和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和完善。随着越来越多的新产品、新业务被不断引入到债券市场,工商银行债券业务运作的空间也将更加广阔。
据了解,工商银行作为市场中举足轻重的投资者和活跃的交易者,他们还表示要成为重要的发行体,为债券市场贡献次级债券、普通金融债券、资产证券化债券等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品种。同时,工商银行还将发展在传统领域的银企合作关系,为企业的债券融资开展承销、财务顾问等业务,开拓新的中间业务收入来源。
应加快资金业务创新和组织结构的整合
显然,商业银行已经逐步认识到了“金融脱媒”这一大趋势,并已采取了应对措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一是初步树立了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理念;二是改变了银行业务结构,加大和扩展了中间业务收入,尤其是发展了理财、开放式基金和资产管理等业务;三是改变了银行资产结构,一边压缩信贷资产占比,一边提高证券资产占比;四是积极拓展新的业务增长点,依据利率市场化条件,加大中小企业贷款力度。
正如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部博士方明所言,商业银行应当通过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工具创新达到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和盈利能力的目的,脱离长期以来固守的从资产和负债结构考虑流动性问题的模式,利用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提供的主动和动态流动性管理独有特点,充分提高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
农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博士李刚就认为,通过在资本市场进行主动负债,如发行次级债券、大额可转让存单、金融债券等方式,锁定商业银行负债期限,以减少或消除流动性风险敞口。同时,在信贷风险控制操作上,商业银行还可以推进资产证券化,将较长期限的资产,特别是信贷资产以证券化的方式通过债券市场进行销售,以此降低商业银行整体资产的久期,优化存量资产结构。
他认为,融资体系和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变革,金融工具和交易方式创新将成为未来金融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商业银行在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所从事的资金业务将是未来我国金融创新的焦点,商业银行应当把握这一进程,加快资金业务的创新和组织结构的整合。
针对建设银行今年将推出国内首单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该行资金业务部有关研究人员说,资产证券化将信贷资产转换为可在银行间市场上交易的证券,既丰富了资本市场产品,也改善了银行流动性,提高了其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建设银行还将积极参与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进而丰富其投资组合品种。
直面“金融脱媒”深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显而易见,“金融脱媒”深化使商业银行依赖传统存贷业务为主的经营模式转化为:既依赖传统网点吸收存款,也依赖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既依赖传统的信贷业务,也依赖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投资和中间业务。
但是,金融市场在为商业银行改革发展带来机遇之时,也使商业银行面临一些挑战,如企业短期融资券在增加商业银行承销业务收入和提供新的投资产品的同时,也对贷款利息收入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另外,在央行大力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前提下,市场利率一路走低,商业银行持有的债券资产风险在加大。
当然,债券市场的创新为银行负债管理战略转型提供了产品支持,通过发行金融债券和次级债券等主动型负债工具,增加长期资金来源和补充资本金,实现了资金来源的多元化。而通过开展银行理财业务和承销短期融资券可拓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淡化资产业务发展和盈利增长对资本的依赖。同时,债券结算代理、做市商、人民币理财、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等新业务、新产品的先后推出,也为商业银行开辟了新的业务空间和盈利增长点。
因此,商业银行在挑战面前,必须根据市场利率变化灵活选择产品,加大对产品的价值分析,利用远期交易对现有债券投资组合进行风险对冲,以求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面对企业直接融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金融脱媒”不断深化这一大趋势,我们相信,我国的商业银行已经寻找出对策,有条件直面挑战了。
相关链接
“金融脱媒”现象一般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不经过商业银行而到达融资者手里。通过利率市场化等放松管制的措施可以缓解资金的脱媒现象。但是,金融深化(包括金融市场的完善、金融工具和产品的创新、金融市场的自由进入和退出、混业经营和利率、汇率的市场化等)也会导致金融脱媒的深化。
如果商业银行不能主动适应这种趋势,“金融脱媒”的深化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出现银行危机和金融危机;如果商业银行应对得宜,外在条件也允许,商业银行也可能转变成为综合性的金融机构,其非利息收入占比会大幅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也将大幅提高,进而促进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创新靠什么?靠的是人才。可以预见将来会有一大批轻视人才的银行走向没落。中国的金融行业还会经历几次大的阵痛,才能获得新生,才能不被比尔盖茨的预言击倒,老比尔早就说了:银行是21世纪行将灭绝的恐龙。呵呵。
文中对招商、民生的评价比较符合我的感觉。对浦发的评价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浦发这几年发展这么猛。
继续看好招商银行,希望它能继续起到一面模范旗帜的作用。还有工商银行,感觉它非常有潜力。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