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意味着在政策上对民间资本开始转向利好,民间融资可以正式浮出水面,走向前台。”
5月25日,在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增刊《2004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发布之后,温州一位不愿具名的金融界人士向记者表示。
在这个首度发布的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名为“正确认识民间融资的补充作用”的专栏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这被外界普遍解释为央行首次正式承认了民间融资的合法性,并且将其定位为正规金融的补充力量。
“下一步将是民间融资的组织化和机构化。”这位温州金融界人士说。
存在
吴永(化名)是锡星一家印刷企业的负责人,这家企业注册资本为800万元。在过去十多年里,他没有向当地的银行借过一分钱。他在生意上需要的钱都来自亲戚朋友或者熟人。
“连借条都不用写, 1000万元1个小时内就能到账。”他说。
要是在银行贷款,从手续备齐到审批,到贷款下来,吴永估计得个把月。而且,有时候还不一定能借到钱。
靠类似的民间融资方式解决企业需要的资金在温州相当普遍。除了直接借贷之外,支撑民间融资的,也有少部分通过中间人借贷的间接借贷。在温州他们被称为“搞民间信用的人”,专指那些“道上有人,不怕借款人不还钱,并且神通广大,知道谁想借钱,谁有钱想借出去的人”。
这些人一般都有一个可以“见光”的身份,比如典当行老板、担保公司总经理和租赁公司负责人等,他们根据客户需要接一些间接借贷的“单子”,根据客户信用程度和资金性质,收取一定的佣金。他们经手的资金规模能够达到上百万,放贷基本不需要任何担保和抵押,而全凭关系和信任程度。
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胡向东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民间间接融资资金来源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自有资金,一些企业老板原来做企业,不想做了,就转行做资金生意;也有一些是有比较好的信誉和人头关系,能够吸引一些想把钱借出去的人。
温州的数据显示,上个世纪80年代,温州企业的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各占1/3左右;目前,三者的比例分别是35%、57%、6%。民间借贷的比例在缩小,但是在企业的自有资金中,却包括企业向职工集资,这实际上仍然是变相的民间直接借贷形式。
在温州当地,政府和学界对民间金融基本持肯定态度。
2004年末,央行温州市中心支行的有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只要不存在中介机构参与,利率不是太高,民间借贷就是合法的。”
但是央行一直没有对民间融资有正式的定性。2004年末,中国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已达24.5万亿元,M2/GDP的比例已达189%,是世界上比例最高的国家。但社会仍然反映企业融资困难,以致民间融资异常活跃。
央行副行长吴晓灵曾直率地说,中国金融发展的现状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势头不相匹配。她说,存在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中国金融管制过严,限制了直接融资的发展,扭曲了社会融资的结构,增加了银行借贷的风险。
因而,对民间融资网开一面,对于央行来说,多少有些无奈。央行5月25日发布的报告说,国有银行基层网点大量撤并,对中小民营企业和县域经济支持弱化为民间融资发展提供了较大空间。报告肯定民间融资有“一定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形成了与正规金融的互补效应”,并且可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减轻中小企业对银行的信贷压力。
央行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2004年浙江、福建、河北省民间融资规模分别约在550亿、450亿和350亿,相当于各省当年贷款总量的15%-25%。
这些资金大部分都用于了生产。抽样调查显示,浙江宁波民间融资85%用于生产经营,在温州,比例为93.3%,福建为98.2%。
对民间融资的作用,去年12月,温州市委政策研究室马津龙曾对本报记者说:“是民间资金弥补了宏观调控对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的不利影响,使一些濒临绝境的企业活了下来。”
担心犹存
“对于民间融资,高层一直最担心的问题只有两个:一是对正规金融体系的冲击,二是害怕引起地区性金融危机。”上海银行界一位资深人士称,“央行这次发布的报告,显示出央行对上述两个问题略微放心了,有可能出现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的共荣时代。”
央行在报告中肯定,从2004年宏观调控以来,民间融资行为渐趋于理性。根据央行调查,民间融资目前已形成特定的市场准入制度,违约现象很少,江西的调查显示,偿债率在95%以上。
这跟以往观念中民间融资意味着巨大风险的传统看法大相径庭。但是,民间融资对所谓正规金融的冲击,也使得一些官员对民间融资的活跃一直存有疑虑。
“他们已经开始对温州的正规金融机构形成一定的竞争。”温州市银监局一位官员称,“银行吸收存款的压力很大,有的银行甚至开始变相地利用高息,温州的银行贷款利率基本都是上浮的。”
“龙港现在正规的金融体系状况不好,贷款大于存款,现在金融系统的存款为24亿,去年为27亿,拉存款的任务非常艰巨。主要是由于龙港民间金融太活跃。”温州市龙港镇政府官员杨道敏说。
80年代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曾经给温州农信社带来了繁荣的机会。龙港金乡信用社成为第一个试点浮动利率的信用社,试行以贷定存、存贷利率浮动的制度,存贷上浮的幅度均为国家基准利率的100%左右。金乡信用社的存款利率为1分5,民间利率为3分,但是却比国有银行高出1/3。
龙港镇政府一位官员说,“之后由于高层监管部门担心风险,取消了这次利率市场化的突进,将农信社作为正规金融体系来监管,从此农信社也就失去了活力。”
“和银行相比,目前农信社的生存状况直接受到民间金融的冲击,应当把农信社还给民间,将民间借贷的形式纳入到农信社中。”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胡向东认为。
从宏观面来说,民间融资对货币政策制定也产生着微妙的影响。
从温州的现实看,民间融资已经成为央行检测真实资金价格的准确工具。
江浙一带的民间金融一直十分准确地反映着资金的真实价格,并对于央行的利率水平十分敏感。央行自90年代初,连续降息,温州的民间利率也一路下滑。根据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的检测报告,“加权平均的民间利率自2002年以来已经降到9%左右,和基准利率相差无几。”最近一次的升息使得民间利率也略有高企,目前维持在月利1分左右。
但是,民间融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央行在确定货币供应量的时候也多有困扰。
2004年,在信贷不断紧缩的情况下,投资规模依然在不断扩大,央行曾专门派人调查资金来源情况,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的亚洲首席分析师陶冬估计,2004年7-8月,大约有1000亿-1400亿的民间资金流入固定资产投资领域。
2005年,央行确定的信贷增长目标为15%,尽管这一指标被认为偏紧,但是今年3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陶冬也曾表示,体外循环资金是不在金融统计中体现的,但这部分资金大体相当于M2的2%-3%。如果2005年M2确定17%的增长率,实际增长率就会接近20%。
央行报告也指出,由于缺乏与国家产业调控政策呼应的地方产业政策,民间融资因其自发性和信息滞后性,以及高利润行业诱惑,极易导致民间融资进入受控制行业,这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效果,也容易出现风险。
出路
监管问题一直是决策部门对于民间融资态度游移的原因之一。去年8月底,还在央行副行长任上的郭树清就曾警告说,循环于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资金迅速增长,将全面增加中国的金融风险。央行在5月25日发布的报告也说,民间融资参与者众、涉及面广、操作方式不规范,其分散性和隐蔽性使其难以监管,一旦发生纠纷极易影响当地经济金融稳定,存在着社会不稳定隐患。
为此,央行在报告中称,首先应完善相关法规,明确界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民间借贷的政策,引导民间融资公开登记,合规经营。
央行副行长吴晓灵今年2月份曾公开表示,只要严格限定这些个人和公司的资金来源并加以监督,允许不吸收存款的贷款组织的存在,将有利于引导民间金融的规范化。她认为,最好也立一个《放债人条例》,根据这个办法来规范民间金融。
但是温州市委政策研究室马津龙说,直接借贷行为很难被规范,而且也根本没有必要。因为这样的行为很少会出现风险,即使有也不会引起连锁债务危机。
温州不愿具名的金融界人士说,央行的报告意味着民间资本的组织化形式将会出现,接下来可能出现民间资本向民营银行靠拢的形式。但就目前而言,现在政策的出台不会对民间资本有太大的影响。
“不能实现完美的监管方案,可以摸着石头过河,边走边纠正。”他说。
链接
百度一下“民间融资”,相关网页14000篇。资金供给方在缺乏合规投资渠道下,具有了通过民间资本获取高收益的内在冲动,为促进民间融资的健康发展,应加强政策引导,鼓励金融创新,促进社会资金融通。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