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交易自动化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4|回复: 0

大树底下好乘凉 太平人寿内震 - 金融行业 - ITPUB论坛-专业的IT技术社区

[复制链接] |主动推送

285万

主题

285万

帖子

85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553710
发表于 2022-9-11 11: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4年12月21日,太平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已通过保监会验收,在办理完相关手续后将正式对外营业。
此时,距离平安养老金公司宣布通过保监会验收刚好20天整。
尽管从“首家”变成“首批”有难以对外人道的际遇,但对于申请验收已经半年多并历经波折的太平养老金公司乃至母公司太平人寿而言,已经可以长吁一口气。
刚刚过去的一年似乎不无凶险,所幸的是,太平人寿最终化险为夷。
2004风波
从复业伊始,作为中保集团杀回内地的生力军,太平人寿就备受关注。
先是以何志光为代表的大批平安风云人物的加盟,然后是以银行保险为突破,将包括平安在内的所有寿险公司杀个措手不及———后者还得到了保监会主席吴定富的亲口认可。
2003年底,吴定富到上海宣布上海保监局人事任命期间,曾前往视察太平人寿,对其倚重银行保险的全新增长模式予以了肯定:“一方面是利用了金融系统的资源网点、影响来做好公司的工作,另一方面……银行保险这一两年确实成为整个保险行业发展增长的一个新的途径和渠道。”
统计表明,从复业开张至今,银行保险一直占太平人寿全部保费收入的70%以上。而根据最新消息,在2003年完成30余亿总保费收入的基础上,2004年太平人寿保费规模再度翻番,达到66亿余元。
然而,堡垒往往最容易从内部瓦解。
2004年4月中旬,相随何志光近十年的太平人寿副总经理严峰提请辞职———太平开业三年多形成的均衡格局被打破,何志光事业左右手失却其一。
其实,在严峰请辞的同一时期,有关太平人寿总经理何志光的动向更曾满城风雨。如果不是何志光关键时候收手,2004年内,太平人寿的高层班底可能要重新组阁。其中的一个版本是,何志光亦曾有意申请筹建一家新的寿险公司,在经中保集团高层上下做工作之后,何从保监会撤回了申请,并表示不会离开太平人寿。
有内部人士称,由于业绩斐然,太平人寿日益成为中保集团最为看重的分支之一。
或许正是仰仗中保集团的器重,太平人寿没有出现业务膨胀可能带来的偿付能力问题。资本金等问题上,太平人寿较少波折。比如,资本金从10亿元增资到15.3亿已经基本完成;接下来,各股东还将按比例继续增资8亿,从而使注册资本金达到23.3亿元的规模。
但另一方面,从公司治理结构上看,中保集团对太平人寿管控亦相当“到位”:在关键的财务和人事任命大权上,总经理基本要完全听命于股东中保集团。其中,中保集团在对太平人寿财务控制上,费用不与规模保费、标准保费或者利润挂钩,为多方抱怨。
并且,内部人称,在业务经营上,太平人寿的主要股东要求少投入、高产出;一方面是业务指标负担沉重,另一方面奖励迟迟不到位。
夹在中间,何志光的滋味显然不好受。
实际上,有关中保集团与何究竟达成了怎样的一致,更是一直为人所揣测。
可是,中保集团最近一次的人事调整,打破了部分人的期望:在本轮调整中,原太平人寿董事长谢一群被调回集团,擢升中保集团董事、副总经理;中保集团董事副总经理宋曙光则兼任太平人寿董事长。
何志光并没有像很多人设想的那样坐到太平人寿董事长的位子上,而是兼任了太平养老金公司的董事长。
此前,中保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杨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包括太平人寿在内的子公司人事调整是“管理体制上与国际接轨”。与以往谢一群时代的“专职”董事长不同,此次太平人寿的董事长为“非执行董事长”,宋在中保集团仍保留原有职务。据杨超称,“非执行董事长”制度,可以使董事长更明确地体现集团意图。
同时,中保集团王峥空降太平人寿担任助理总经理,分管人事和团险。此前,同样来自中保集团的副总李清华分管人事和办公室,在严峰离任后,李清华开始分管银行保险。
至此,中保集团对太平人寿的管控得以进一步巩固。
养老金公司的“先”与“后”
1999年,时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基金监督司司长孙建勇带领建行、中信、平安等国内大型金融机构赴美考察企业年金市场,拜访美国劳工部等管理机构和摩根、信诺等金融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直至2002年4月,在企业年金(补充养老保险)的行业归属问题上,劳社部与保监会一直僵持:前者坚持归口社保,后者则主张属于保险的概念。
没有人知道到底是什么促成了两大部门握手言和。但有传言说,这与太平人寿的大力斡旋不无关系。
2002年4月,孙建勇和保监会人身险部主任陈文辉在上海晤面并且达成一致———企业年金是市场,而不是简单的保险或者社保的概念。孙、陈晤面后,旋即召集各中资寿险公司有关负责人开会,孙建勇代表劳社部表态,支持保险公司进入企业年金市场。
此后,在辽宁试点的问题上,曾有意见主张可以有多家保险公司共同参与,但最终凭借系统先进等优势,太平人寿力挫群雄,经吴定富主席亲自拍板,拿到唯一的试点机会。2004年2月1日,太平人寿和辽宁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签署正式协议,确定了清理和移交的方式,企业年金市场化运作从此启动。
在市场主体问题上,监管方认为企业年金不是保险业务,要与保险公司其他的业务分开操作。最终,经保监会提出方案,国务院同意成立专门的养老金公司。之后,太平养老金公司获准筹建。
面对太平高层,吴定富曾表示:“太平人寿虽然复业时间很短,但在短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如此好的业绩,也可以说太平人寿是中国保险业的一颗新星。”
不过,“这颗新星要成为保险业的一颗明星,还要做出艰苦的努力”。
显然,在养老金公司的筹建过程中,由于内外部之种种因素,太平人寿这颗“新星”差点被“明星”平安全面反超。
知情人士透露,在太平养老金公司筹备初期,太平内部当时的想法是一边成立,一边开展业务,一边落实人手,按照“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模式运转———没有独立的经营班子、没有独立的财务管理系统、没有独立的业务系统。
不幸的是,上述思路恰恰与保监会要求企业年金与其他保险业务分离的指导方针背道而驰。
未经证实的消息称,2004年6月30日,保监会参与太平养老金公司验收的四个部门(人身险部、财务部、投资部和发改部)中,有三个投了反对票。太平养老金公司首次开业验收意外碰壁。
此前,保监会有关部门还曾提到,要按照太平的筹建标准去验收平安养老金公司。
再往后的10月26日,保监会召集平安和太平两家养老金公司负责人一起到北京开会讨论批复问题。11月14日,吴定富在沈阳还曾提到,太平将是全国第一家养老金公司。直至11月30日,仍有消息称,两家养老金公司将一同通过保监会验收。
然而次日仅有平安拿到批文。
20天后,保监会终于放行太平。
让太平聊以庆幸的是,目前自己尚是企业年金试点唯一一家准入机构,并且已经着手辽宁社保有关企业年金业务的移交工作。
相反,平安养老金公司尽管早一步拿到保监会的门票,但是与《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具有相同效力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运营机构资格认定暂行办法》虽早已通过劳社部法制部门审核,却迟迟未获发布。
换言之,暂行办法一日不发布,除太平养老金公司外,包括平安在内的企业年金运营机构都不具备办理企业年金的业务资格,不能开展企业年金业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期货交易自动化论坛

GMT+8, 2024-11-24 19:15 , Processed in 0.084069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